阿莫.帕特爾 印度, 1987

1987年出生於印度孟買
現居、工作於印度孟買與荷蘭阿姆斯特丹

 

阿莫.帕特爾是一位概念與行為藝術家。他在創作中持續地挖掘並研究印度的「貧民公寓」(chawl),也試圖去捕捉在此建築空間中,人們的日常慣習與環境間交織的行為與聲響脈動。貧民公寓是印度的社會住宅,帕特爾成長的區域附近有許多這類型的居住空間。它們多始於20世紀初期,主要提供給孟買的磨坊與工廠工人居住。在這共五層樓的建築空間中,住房緊密相連,長廊連接家家戶戶。一戶內便可聽見樓上孩子們奔跑於地板的聲音,昏暗桌上七嘴八舌的聊天聲,男人們湊在一起玩康樂棋(carrom)的笑鬧聲,夾雜著手拄拐杖行走的婦人、白蟻啃食木頭、婚宴喜慶以及帶著節奏感嘎吱作響的床鋪聲響。

 

完成視覺藝術教育後,帕特爾開始以藝術團體的形式發起並參與許多創作實踐。在那充滿生氣的環境中,他逐漸對行為藝術、動力裝置、錄像裝置三者之間的化學反應產生興趣,同時思考社會系統如何形成,以及居處其中的人們的記憶又如何被影響和塑造。在他過去的作品中,他曾參照家族檔案並重新建構現場。他創造一段三方對話,介於錄音帶播放機、警報器及蚊子之間。錄音帶播放機與警報器中的聲音來自帕特爾已故的父親,而蚊子的聲音則是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這種想像中的對話所創造的能量轉化,將不僅改變對話的參與者本身,也將改變對話所接觸到的一切。

 

基於自己受到行為藝術的吸引,帕特爾也開始尋找過去父親作為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各種劇場實踐。他在家中的舊櫥櫃發現錄有各種聲音及移民方言對話的錄音帶、錄音機及卡帶隨身聽,那是他父親為劇作所錄製的錄音。他父親的劇作過去曾於孟買磨坊工業區內具草根性的前衛劇場中演出,內容多探討都市中移民的生存與困境。他同時也找到了身為詩人的祖父留下的詩歌手稿。這些詩歌源於17世紀的抗爭民謠傳統「波瓦達」(Powada),曾廣泛傳播於印度獨立前後時期的民間。今日的波瓦達仍存在,然而它並非僅是歌唱,反而更像是饒舌,歌詞中常融入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卡博士的革命性發言,宣洩對於印度種姓制度的不滿與憤怒。安貝卡博士是出身賤民階級(Dalit)的思想家,他帶領印度走出種姓制度,迎向社會平等,同時身為印度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主席,在憲法中寫入適用於所有公民的平等、自由和正義原則。

近期帕特爾將他的研究範疇擴大至都市化及社會結構的轉變,並深入探討新興的城市想像中被忽略的勞工階級。他的創作計畫希望創造一種「對抗記憶」(counter-memory)或「對抗敘事」(contesting narrative),來描繪並擾動人類與城市環境間的關係。

 

阿莫.帕特爾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布魯塞爾,比利時,2023);泰克西斯宮蒂羅爾美術館(因斯布魯克,奧地利,2023);88計劃(孟買,印度,2023);科欽雙年展(科欽,印度,2023);卡塞爾文件展(卡塞爾,德國,2022);橫濱三年展(橫濱,日本,2020);歌德學院 / 馬克斯.穆勒.巴萬學院(孟買,印度,2019);歌德學院 / 馬克斯.穆勒.巴萬學院(新德里,印度,2019);坦斯塔當代藝術中心(斯潘加,瑞典,2017);龐畢度中心(巴黎,法國,2017);浦那雙年展(浦那,印度,2017);新畫廊(巴黎,法國,2016);達卡雙年展(達卡,塞內加爾,2016);日本基金會(新德里,印度,2015);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2015);國際藝術家聯盟(格拉斯哥,蘇格蘭,2014);Para Site(香港,2014);卡迪斯特藝術基金會(巴黎,法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