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出生於泰國清邁
現居、工作於泰國清邁
1983年至1986年間就讀於泰國藝術大學,1988年至1992年間就讀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1992年返回泰國之後,號召藝術家並集合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簡稱CMSI)。
1983年至1986年間就讀於泰國藝術大學,1988年至1992年間就讀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1992年返回泰國之後,號召藝術家並集合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簡稱CMSI)。
顛覆繪畫的傳統框架,彌載映以嚴謹而重複的方式,透過自身創作實踐混合、塗抹、覆蓋與蝕去色料的勞動循環,藉此展現創作媒材多元豐富的歷程與可能性。他在位於清邁的室外工作室創作繪畫作品,沉浸在太陽與月亮更替的振動光譜中,讓夜幕的插曲沉潛於白熾螢光之下。色彩斑斕、層層堆疊的作品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情緒起伏與視覺樣貌,從晦暗的無形斑塊、柔和的俐落條紋到霓虹的四散斑點等,形式多元。
彌載映習慣獨自在工作室創作,這樣的繪畫實踐源自於伴隨著相關意念而來的感知能力。1980年代末期,自柏林與維也納闖出名號的他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藝術語彙,以不同觀點挑戰當時的正統繪畫,以及連帶的藝術市場與展覽框架。他的繪畫不經框裱、通常是雙面、可供觸摸的畫作,展陳地點可能在公共空間,也可能在藝廊。
彌載映的繪畫形式蘊含著對於美學、社會與政治歷史脈絡的反思,包含所謂的「西方」與「東方」傳統繪畫的二元切分、神聖/世俗色彩之間的曖昧渾沌、泰國政治環境的變遷,以及自身所處的地區面對國家、空間、自身作品主體性與公眾性的反思。
重要展歷包括:「夢世界 # 夢語」(清邁當代美術館,清邁,泰國,2023);「夢日」(吉姆.湯姆森藝術中心,曼谷,泰國,2022);愛知三年展(愛知縣,日本,2022);「夢世界」(艾康美術館,伯明罕,英國,2021);「The King and I — 彌載映個展」(TKG+,台北,台灣,2020);「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19);「光.黯.他者 — 彌載映個展」(TKG+,台北,台灣,2018);「雪梨第21屆雙年展」(鸚鵡島,澳洲,2018);「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森美術館,東京,日本,2018);「廣看媒材」(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14);「所有我們的關係 — 第18屆雪梨雙年展」(雪梨,澳洲,2012);「熱帶之夜 — 失樂園」(東京宮,巴黎,法國,2007);「Dong-Na」(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07);「Soi 計畫 」(橫濱三年展,橫濱,日本,2005);「清邁社會裝置藝術」(清邁,泰國,1992–1996)。
重要展歷包括:「夢世界 # 夢語」(清邁當代美術館,清邁,泰國,2023);「夢日」(吉姆.湯姆森藝術中心,曼谷,泰國,2022);愛知三年展(愛知縣,日本,2022);「夢世界」(艾康美術館,伯明罕,英國,2021);「The King and I — 彌載映個展」(TKG+,台北,台灣,2020);「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19);「光.黯.他者 — 彌載映個展」(TKG+,台北,台灣,2018);「雪梨第21屆雙年展」(鸚鵡島,澳洲,2018);「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森美術館,東京,日本,2018);「廣看媒材」(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14);「所有我們的關係 — 第18屆雪梨雙年展」(雪梨,澳洲,2012);「熱帶之夜 — 失樂園」(東京宮,巴黎,法國,2007);「Dong-Na」(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07);「Soi 計畫 」(橫濱三年展,橫濱,日本,2005);「清邁社會裝置藝術」(清邁,泰國,1992–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