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Archive
-
暗中尋索——民間譚中的同性情慾
民間譚講述者|楊雨樵 25 June 2022 活動日期|2022年6月25日(六)14:00 - 16:00 其他|詳見活動內容說明 繼續 -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
姚瑞中 蔡佳葳 25 June - 16 October 2022 展覽|亞洲的地獄與幽魂 時間|2022/06/25 10:00 - 2022/10/16 18:00 地點|2館2樓展覽室E、2館2樓展覽室F、2館2樓展覽室G、2館2樓展覽室H 展覽介紹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從傳統文物及藝術作品延伸至最新的流行文化創作,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透過凱布朗利博物館亞洲文明部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的策展及敘事,臺灣觀眾可由嶄新觀點檢視自身熟悉的文化經驗。 無論對於西方還是東方世界,鬼魂皆被視為人類死亡後所存殘的強烈意識、沒有真實型態的組合物,是無法再被殺死的一種靈體。在亞洲和東方世界裡,許多鬼怪傳說、靈異故事跨越時代,通過世代口述流傳、文學記載與創作、戲劇演出、電影改編等,強化了魂魄的非自然力量,加深了詭譎陰森的氣息。在亞洲,鬼魂超越了宗教藝術的道德和解釋框架,鬼魂的形象及功能性以更世俗的流行文化和故事表達形式並進行構建,表演藝術、卡漫和電影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亞洲的幽靈脫離無形的精神意識,具體化一個充滿奇幻的鬼怪世界。像日本的鬼魂開始對其原始意義產生反轉,當代的創作中鬼魂越來越擬人化,擁有人類的思維與情感,可以選擇是非對錯。 展覽巡迴到臺灣,加入了臺灣視角的敘述,除了受到亞洲佛道教文化影響下的地獄與幽魂,在日治時期,臺灣對鬼的形象受到日本影響,日式美學的介入,可以說明白衣長髮的女鬼形象及南投妖怪村的風行。經過傳統宮廟的民間信仰轉化,眾多傳說與文學故事開始形塑了臺灣原生鬼怪的樣貌,吃小孩子手指的虎姑婆、早期臺灣人叢林生活經驗傳說中的魔神仔等。許多鬼怪的誕生,是為了寓意歷史事件與警世提醒的作用。其實多數的鬼魂和山精水怪是人們對未知恐懼的具象,彷彿創造出一個可以歸納這些負面情感的載具,就可以找出消滅或規避它的方法。人類無法避免面臨生死,因此鬼怪是對亡者的追憶也是對生者的安慰。鬼怪的傳說,也顯露出曾經的生活樣貌與可貴的文化發展價值。 臺灣展出的作品敘述脈絡,對應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展覽故事線,有臺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及在地鬼怪的電影海報,邀請藝術家林羿綺、侯春廷、姚瑞中、張季雅、梁廷毓、陳云、黃千倫、蔡佳葳、顏忠賢展出。並透過借展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學甲慈濟宮之展品及文史資料,期盼呼應臺南在地的宮廟與傳說故事,在臺灣的視野下對於本土鬼怪有更豐富的見解。 *本展涉及幽魂鬼怪等內容,若對此內容敏感者,請自行斟酌是否適合入場觀看;12歲以下之孩童建議由成人陪同入場。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臺南市美術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贊助單位:藍天驛站商務旅館、千如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 特別感謝:、學甲慈濟宮、台南富華大飯店 藝術家 張季雅 阿努邦•湘土恩 陳子福... 繼續 -
2022 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藝廊薈萃+光映現場+線上展廳 27 - 29 May 2022 藝廊薈萃 展位|1D24 參展藝術家|薩望翁.雍維 光映現場 參展藝術家|蘇育賢 線上展廳 參展藝術家|薩望翁.雍維 繼續 -
2022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廊精粹 20 - 22 May 2022 ► TKG+|2022台北當代 地點 │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展位 │ D03 參展藝術家 │李綾瑄、周育正、吳耿禎、邱承宏、鄺鎮禧、薩望翁・雍維 開放時間 │ ▋貴賓預展 ▋ 05.19(四)14:00 – 17:00 ▋開幕之夜 ▋ 05.19(四)17:00 - 20:00 ▋公眾開放 ▋ 05.20 (五) 11:00 – 18:30 05.21 (六)... 繼續 -
「非遊記」-《過多必要》
蘇育賢 10 May - 31 July 2022 展覽|「非遊記」 地點|台北當代美術館MOCA TAIPEI 時間|2022.05.10-2022.07.31 《多過必要》 蘇塔,泰國東北青年,旅台工作六年,沒特別存錢,對未來也沒特別打算。他剛搬來台中沒有多久,四個月前第一次到東協廣場玩,在泰國Disco Club遇到了也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場勘的劇組,這個劇組正為了五月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聯展來取材,不知道基於什麼理由,劇組向蘇塔提出拍攝的邀約。 這一天蘇塔和朋友來東協廣場歡度潑水節,這四個月來,他已經在這裡交了不少朋友,而今天的新朋友則是帶著泰文翻譯的劇組。 |藝術家 你哥影視社(蘇育賢、廖修慧、田倧源) |媒材 單頻道錄像 |年份 2022 |展間攝影 ANPIS FOTO王世邦 官方網站閱讀更多資訊:台北MOCA當代美術館「非遊記」 繼續 -
《踏空》鄺鎮禧個展
鄺鎮禧 1 April - 14 May 2022 展覽|《踏空》鄺鎮禧個展 展期|2022.04.01-2022.05.14 地點|Feyerabend (大角咀,香港) 請勿讓自己輕易被覺察,亦請勿讓自己的覺察被輕易侵擾,眼下毫不作為已是最積極的抵抗,這 麼便宜的機會實在絕無僅有。無論固定的叮嚀多麼溫柔亦只為製造焦慮,讓你對自身一切感到羞 恥。抽空既有事物就能方便調控期望,人們自會急於要為他者做點甚麼。那些潔白的執念只有粉 飾作用,請把它放在暗處好好乾涸。其實你依舊可以建設和運作並只維持自己的限界。上述只是 背景配樂,請不用強裝主角。 1 並非為了滿足你的覺察而運轉 2 僵化成一塊完整的盲點 3 為告示而告示 4 鏤空一切獨留架構又如何 5 為你演練排除你的視線 繼續 -
邊界行走指南
吳其育 20 February - 26 March 2022 展覽| 邊界行走指南 展期|2022.02.20-03.26 地點| 魔金石空間 藝術家|郭城、劉廣隸、劉昕、Tarak、吳其育、志偉 “我認為我的每一句話(我的每一個手勢)將永遠保存在他毫髮不爽的記憶裡;我不敢做無用的手勢。” ——博爾赫斯《博聞強記的富內斯》(1942) 在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942年的小說裡,有一位記憶拔群的富內斯(Funes)。富內斯每天能列出七萬條回憶加以編號,卻不能分類一隻正面的狗和側面的狗:他的世界有無盡的細節卻不見意義,也讓面對他的人不敢做無用舉動。 今天回看這篇小說,富內斯簡直是20世紀缺乏演算智能的電腦,就像艾爾·高爾(Al Gore)在1998年發布的“數碼地球”(Digital Earth)計劃,理由亦是海量的信息在數據庫中荒廢:人們需要一顆可見的虛擬地球以便步向未來,因為“絕大多數的圖像都未在人腦中觸發過一個神經元”。時至今日,新的技術開始代理人的部分感官,人工智能比起人類更認識人類,當昔日的記錄者變成現實的指導者,面對新舊兩版的富內斯,不敢妄動與被建議的行動之間似乎沒有太多區別。 這個展覽是對技術圖像的再訪,一次圖像與腦神經之間的行走。如果我們對技術代理的現狀存疑,也許是今天觸發我們神經元的圖像,並不真的比1998年多。為此,若我們重回千禧年的技術樂觀主義,會發現“數碼地球”這類的模型計劃,其實無法憑著解放資料庫就完成它的許諾:那些用以預見危機、創造人類總體視野的模型,是衛星遙測和虛擬建模技術整合的產物。全知視角的圖像只是未來的表皮,當我們凝視一顆漂浮在屏幕上的地球,現實和虛擬的邊界正隱蔽地重組信息和我們的認知。 這是一次人類朝向虛擬世界遷移的過程,一次技術版本的物種演化。確切地說,是一次人造的異域成種實驗。 官方網站閱讀更多資訊:https://reurl.cc/m3RVRM 繼續 -
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薩望翁・雍維 11 February - 31 March 2022 展覽名稱|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展期期間|2022.02.11-03.31 展覽地點|香 港 P a r a S i t e 藝 術 空 間 P a r a S i t e 藝 術 空 間 榮 幸... 繼續 -
代工繡場:紗廠客廳 | 南豐紗廠紗廠坊
侯怡亭 11 December 2021 - 9 January 2022 展期 2021.12.11 - 2022.1.9 今季,南豐紗廠紗廠坊將展出侯怡亭的《代工繡場:紗廠客廳》,變身成一個愜意又開放的空間。 在老照片上刺繡,藉此將身體帶入對歷史圖像的再創作過程,連接過去與現在,也體驗現實與歷史的互動 。侯怡亭從CHAT六廠藏品中挑選了12張南豐紡織工廠黑白老照片,邀請參與者共同協作,將勞動帶進重塑歷史影像的過程中。 除了以紗廠舊照之外,侯怡亭亦向香港觀眾們廣泛徵集舊照,進行集體刺繡創作,以此伸展探討在後疫情時代衝擊之下,人們在休期與勞動、個人與群體、封足與自由等概念和關係上所經歷的改變。 圖片來源 侯怡亭 新聞稿來源 https://www.mill6chat.org/zh-hant/event/%E4%BB%A3%E5%B7%A5%E7%B9%A1%E5%A0%B4%EF%BC%9A%E7%B4%97%E5%BB%A0%E5%AE%A2%E5%BB%B3/ 繼續 -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袁廣鳴 7 - 30 December 2021 展期 2021.12.7 - 12.30 風吹樹梢、鐘聲緩送下,是否你也在找尋記憶裡某個重要事物 -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覽「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本展引用60年代流行歌曲《南屏晚鐘》首句歌詞「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命題,歌曲意境─風吹樹梢、鐘聲緩送下,有個人在找尋記憶裡某個重要事物。展出的九組作品年代自1990年至今,呈現跨世代的交匯,內容歸納「內觀意境」與「詩性凝視」兩個面向,選件上亦特別挑選不同媒材的創作,包括素描、水墨、版畫、攝影、錄像、機械動力、綜合媒材等,藉以增強展覽命題的立體度與豐富性。袁廣鳴《異鄉人》以超高速的鏡頭捕捉中壢月台移工身影,猶如一尊尊凍結凝住的雕像。 當代社會的步履走得好急好快,個體和城市在從流與追趕中賣力向前,生存的焦慮與寂寞不時湧上。回到展覽現場,期許每一位入館觀眾,身體在展間行走的同時,此岸的心靈與彼岸的作品互動,節錄于彭題詩「水清可照影,日麗熱肚腸」作為結語,心平靜了,澄明映射萬象,遠方的太陽,也溫暖我們的內臟,連結彼此,此岸即為彼岸。 圖片來源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新聞稿來源 https://www.ncu.edu.tw/tw/events/show.php?num=16259&fbclid=IwAR0GY195wehzN6N4XaEJzWncDgx6P0x54AQckChWbcH7FWjT4fIi4vRx3kc 繼續 -
離岸之歌|時代美術館
吳其育 4 December 2021 - 30 January 2022 展期 2021.12.4 - 2022.1.30 正統的離散研究往往聚焦於特定族群,以及他們受政治、宗教迫害或戰爭、貧窮等原因驅動的遷移或重新安置,同時也將這些族群的身份認同,與民族國家、故土等轄域化的概念綁定成二元關係。離散歷史的迴響一直在物質和象徵層面上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互聯網的普及,鬆動了圖像與意義的關聯,破解了歷史智識與時空的固定關係,大量邊緣身份和跨國聲音被生產出來。當代的全球摩擦已經不限於線下交往和接觸,跨國和跨域的身份認同也在網絡傳播和信息差異中不斷再生。在令人眩暈的媒介景觀和大數據孤島中,離散成為數字化存在的常態。疫情的反复讓人們注意到全球旅行和移民的障礙,卻鮮少看見難民和勞工等底層遷移的空間和原住民在時間感上的錯位。 “離岸之歌”作為寓言,描述音樂和船兩種媒介構成的流動“聲-空”。作為全球過程和文化往來的容器,船和歌的呼應對位,承載著古往今來的離散想像,亦塑造著當下的交叉身份。它們將遠近不同的世界聯繫起來,使那些在去國與歸鄉、過去與未來間掙扎的人們,得以跨越國界和海洋,尋求彼此的觀照和理解。圍繞著離散的記憶和情感網絡,展覽試圖創造陸地和邊界間的不穩定狀態,在歌者、航行者、勞作者暫留的島嶼間穿行,代入他者的遭遇,潛入歷史陰影處的暗流。連接作品的是一個個分散的、輔助詮釋的“島嶼”,以及一系列在展廳外舉辦的放映、音樂會和公共項目,這些活動和內容將為觀眾理解離散族群的當下處境和精神狀態,提供入口和分享的通道。 “離岸之歌”也與時代藝術中心(柏林)2021年9月開幕的“遠方,大海在歌唱——離散社群的親密關係與勞動”形成概念上的對話和地理上的對位,兩個展覽跨越歐亞大陸,對世界令人不安的極化和封鎖作出回應。展覽概念也得益於“一路向南”的交流和友誼,並在這些指向未來的網絡社群中,找到歸屬感。 圖片來源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新聞稿來源 https://timesmuseum.org/cn/program/one-song?fbclid=IwAR2fSqeo0u_6Ywa1Ot4VV1UvsnYRL-V9sTDH9Agy7uZK8_NNL1xgYRkB_bU 繼續 -
The Eye is the First Circle
Charwei Tsai 21 November 2021 - 6 March 2022 Dates 2021.11.21 - 2022.03.06 Opening Reception 2021. 11.21 1 p.m. - 5 p.m.(PT) Venue The Library of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Society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Society (PRS) is pleased to... 繼續 -
預演未來 | 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周育正 20 November 2021 - 9 May 2022 展期 2021.11.20-2022.5.29 《預演未來》選擇從對於自我理想境界的關注,擴大對當代議題的共感,以預演近未來家居生活場景的方式,帶領觀者演練看似未來的生活景象,其實更關乎當下的生存現實。現代家庭居所(domestic space)從歷史地表浮現,無疑是人類透過科技的力量改造自然,成為一個被馴服的環境(domesticated environment)。而疫病的爆發,不僅迫使我們再次審視人與自然共生關係之中存在的矛盾,也加速了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進程。在今日高度發達的社會,高科技無塵無菌家庭已然成為理想家居環境的典範,作為人們欲求的私有領域,儼然是免於生存危機的庇護所。本展設計基調投射家居空間的想像,引領觀眾身歷其境,在我們認為家的安全庇護中,反思隱藏其中的危機意識。 展覽邀請來自國內外十位藝術家,共同勾勒未來事物的輪廓,作品包括表演、錄像裝置、立體裝置、數位繪畫、繪畫、遊戲等多元形式,議題觸及智慧家電、神話、天災、新資源、衛生、微生物、信仰、AI、演算法、數位分身、元遊戲…等。無論是病毒或是科技所引起的恐慌,再再地引發我們重探人類自古以來對於生存危機所採取的種種反應。李維史陀告訴我們,神話思維並非迷信,而是前現代社會對於宇宙秩序追求的心靈活動,以助於他們通往未來文明。而今,科技的機制帶來了進步的信念,改變了我們的時間意識,創造了未來的維度。面對原初自然裡不可思議力量的焦慮與恐懼,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追求,始終隱含著順應變局的能力。本展將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科技三者之間的共存關係,科技作為人類與環境的中介,並非將人從環境的威脅隔離出來,而是打開了裂隙,讓人與其生存環境中一切的存在,重新定義彼此。 圖片來源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新聞稿來源 https://www.alien.com.tw/u/zh-tw/pages/Rehearsing_the_Future?fbclid=IwAR1bSS9qosJEJvKLlzDwXryNtulESDhx5pDeG9xeLqyjqEN2naaoPGiYT3Y 繼續 -
The Phenomenal Transition
Chou Yu-Cheng 12 November 2021 - 20 March 2022 Dates 2021.11.12 - 2022.03.20 Venue Busan Museum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Room 2 (2F) When our everyday lives are shaken by news of stocks, virtual currencies, and real estate booms,... 繼續 -
集體製造|新竹市美術館
侯怡亭 7 November 2021 - 2 January 2022 展期 2021.11.7 - 2022.1.2 自1769年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機引領工業革命以來,為人類生活帶來爆炸性的發展,人力的勞動也逐漸轉向機械的勞動,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竹作為臺灣高科技工業重鎮,大量的精密科技之代工與研發製造廠房,也刻劃了本地的經濟活動樣態,可以說,科學園區的興起即是集體製造的最佳代名詞。伴隨著全球化浪潮、AI/物聯網、數位科技的崛起,難以計數的製造物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至今,你我都活在集體製造之下,而我們的生活勞動也參與、成為了集體製造的一環。本展邀集五位擅用不同媒材之當代藝術家,分別以創作、觀念及行動參與介入,藉由多重的觀點詮釋,回應在此命題下所產生的各種想像,試圖引導觀者思考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功與過,並進一步從此關係中尋求解決方案。 美術館二樓則是以人力集體意識及勞動、訊息的重組、製作為思考開展。臺灣的鐵路便當伴隨日治時期軌道建設與旅遊產業而興,當時鐵路沿線的風土物產圖景亦被精巧地設計在便當盒的外包裝圖紙-掛紙(kakegami)上。藝術家侯怡亭攝影錄像作品《White Uniform》即以此為歷史背景,邀請七堵臺鐵便當廚房內一群身著白色制服的作業員,參考七十年前鐵路便當掛紙,以海苔剪下圖樣,反覆加工製成便當。侯怡亭試圖將作業員在集體意識下的日常勞動行為,翻轉為藝術行動,從而探討藝術生產與日常勞務的生產之間的關係;錄像作品《冷鍊》援引自物流供應鏈專有名詞,始自侯怡亭走訪哥倫比亞跨國切花工廠,精細觀察當地工作場域的生產鏈景況,指涉在當代社會治理之下,人類在製造物以及其被製造的各樣生產關係裡,依循著工業化的系統,透過分配,進行價值交換及資訊傳遞之間的互動關係。 如今在當代社會之下,人類雖深陷於這不可輕易分割的循環模式與結構組織,我們仍得以透過藝術家之眼,直視集體製造所產生的種種疲弊,重新檢視這些根深於生活中的事物,不僅僅是一種對於「集體的、普遍的」的反動,亦期望觀展者迴返自身的經驗,覺察在集體中的個人運作,從而意識個人的勞動又是如何對應於集體製造。 圖片來源 新竹美術館 新聞稿來源 https://www.hsinchucitymuseum.org/exhibitions-s-current/112?fbclid=IwAR0DIe7n1tNidYlmc4fqz8WkkEkopZXpC5mK366jzVDLNEDes_CDCJNp4hs 繼續 -
2021 新加坡兒童雙年展
何采柔 6 November 2021 - 31 December 2022 展期 2021.11.6 - 2022.12.31 線上 https://childrensbiennale.com 線下 National Gallery of Singapore : Southeast Asian Art Museum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今年首次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兒童雙年展」(Gallery Children’s Biennale),並命名展題為「藝術為何如此重要?」,展示與兒童有關的藝術創作。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兒童雙年展,線上部分於5月22日已經展開,展出藝術家來自包括越南、菲律賓、臺灣、印度、柬埔寨、新加坡等不同地域,共展出9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藝術作品,而實體的兒童雙年展則將於9 月 4 日在博物館展出。 今年度的兒童雙年展聚焦家鄉、多樣性、時間與環境等主題,企圖和藝術家發展能激發兒童靈感的計畫,讓兒童們更廣泛地接受開放與多樣性視野所帶來的價值,同時期待為兒童們營造一個可釋放出巨大創造力的空間。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也受邀參與此次「兒童雙年展」計畫,其參與作品為《A Day’s book》,藝術家表示此是一個邀請公眾集體寫日記、傳遞訊息與共同創作的計畫,參與者可以在網站下預約個人時間,在時間內上傳一張照片,並寫一句話,所有人的創作將構成一非線性的影像圖輯。9月這些作品會在雙年展實體現場展出。 圖片來源 National... 繼續 -
Put-to-bed
Kong Chun Hei 5 November - 18 December 2021 Dates 2021.11.05 - 2021.12.18 Venue Last Tango(Sihlquai 274, 8005 Zürich, Switzerland) Put-to-bed features contemporary artists who explore ideas of transfer or use process-like and time-based methods in their artistic practice.... 繼續 -
台北藝術博覽會 2021
藝廊集錦 22 - 25 October 2021 參展藝術家 袁廣鳴、侯怡亭、蔡佳葳、吳耿禎 例外狀態 鄺鎮禧 TKG+ 榮幸參與 2021 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帶來代理藝術家袁廣鳴、侯怡亭、蔡佳葳、鄺鎮禧及吳耿禎之作,匯集五位藝術家各自表彰的當代藝術語彙,呈現當代創作者對藝術與社會的關懷。 被視作早期台灣錄像藝術先鋒的袁廣鳴,透過《微笑的小木馬》探討影像生產背後媒體與物件的相互關係,以跳脫日常習慣的觀看視角,翻轉人們看待事物所存有「理所當然」的既定認知,重啟影像與現實當中的思辯空間。攝影與刺繡的結合向來是侯怡亭創作的表現手法。在《刑務所之演化》中,侯怡亭有意識地通過「勞動」穿針引線,將其關注的家庭勞務、代工、集體生產機制,以及女性對應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的位置/角色,疊合於圖像與檔案之中。同樣透過「織造」創作的蔡佳葳將帶來近期系列作品《須彌山》,藉以預告明年初於 TKG+ 舉辦的個展;透過剪紙文化,發展深具個人特質藝術語彙的吳耿禎,將帶來《篝火》系列新作。在紙材解構、編織重構的過程中,藉轉譯神話傳說,表述其對於「文明」的反思。「例外狀態」特區 TKG+ 將推出香港藝術家鄺鎮禧。甫於香港巴塞爾展出個展,引起國際媒體與藏家高度關注的鄺鎮禧,作品以觀念藝術為思考起點,自日常提取了對應於事物結構的樣態,並準確地揭露出物件自身與文本間運作的瑕疵,在此觀念下延伸至繪畫、裝置及影像作品,表現出藝術思考裡高度的能動性及戰略性。 2009 年 TKG+ 於台北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支持台灣和亞洲各地具備實驗、創新、批判性的當代藝術,鼓勵多樣化媒材的美學形式,並嘗試鏈接不同的藝術環節開啓對話。期許通過 TKG+ 呈現的藝術家以及其美學實踐,為亞洲當代藝術增添不拘一格的混合體。 繼續 -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高重黎 袁廣鳴 何采柔 14 August - 17 October 2021 策展人 蔣伯欣、許遠達 策展顧問 莊普 「所在」是物及其存在的地方,「所」是空間、環境、地方、在地或場域,是所處之地,也是存在的地方,「在」則取事物於空間與時間之栖居,本展將由此一座標軸,來呈現臺灣解放空間與媒材之後多元的前衛藝術樣貌。1980年代的臺灣藝術,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當時以前衛角度稱之為「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現今已產生蓬勃多元的發展。本展將以更具全球性與批判性的參照系統,重新檢視其中的一支前衛運動脈絡。 1980年代以降,旅外、留學藝術家的歸國,三大美術館及各縣市的文化中心的場館成立,解放的前衛藝術掙脫了傳統平面框架與立體台座的空間限制,多元媒材進入了展場,帶入了材質所蘊含的文化、歷史與自然。藝術品不再只是模仿現實空間的幻象,前衛藝術家們將作品從框架與台座解放到真實空間,也就是說,創作不僅存在於框架與台座間,而是存在於現存的現實世界的地方中。材料不僅僅只是內容、形式的媒介,而是與內容、形式的一體。 從林壽宇開始,許多旅外藝術家歸國後參與公私立單位的競賽與展演,如「異度空間」、「超度空間」、「雄獅美術新人獎」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陸續舉辦的「新展望」系列大展等,也催化加遽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的發展。加上如李再鈐、莊普、陳世明、葉竹盛、賴純純、黎志文、盧明德、郭挹芬等歸國藝術家進入教育體系,使得境與物的創作觀念,更為系統化地在教育與展覽系統中發酵,影響了新一代藝術家的創作。而新一代的藝術家在學校與網路的多元媒體訊息下,於複線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新世代的意識愈發多元。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下,新生代的藝術家身體成了複合的介面,在境與物的表現上展現了數位時代的小客群狀態,跨越了西方現代主義線性發展的限制,超越了純粹性的路線,他們以身體感受所在,創作屬於自身地方的境與物。 就上述脈絡,本展將1980年代以來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分為: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等六個範疇,以呈現此一存在與變化、空間與媒材解放的疆界開闊、新興媒材、新世代境與物前衛藝術等發展,本展也避免將多重複雜的造形思維,限縮在類型化與線性發展的單一門類來考察,而是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作一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以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如何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參展藝術家 林壽宇 李再鈐 葉竹盛 莊 普 陳世明 洪素珍 黎志文 盧明德 陳幸婉 郭挹芬 賴純純 胡坤榮 陳建北 黃宏德 吳瑪悧 張永村 陳正勳 高重黎 顏頂生 王為河... 繼續 -
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2021
藝廊薈萃+光映現場+線上展廳 19 - 23 May 2021 藝廊薈萃 展位|1D36 參展藝術家|鄺鎮禧 光映現場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策展人|李振華 參展藝術家|袁廣鳴、蔡佳葳 線上展廳 參展藝術家|李綾瑄、蔡佳葳、鄺鎮禧 時間|2021.05.19-23 繼續 -
頂上迷離-宛若天堂
袁廣鳴 6 - 17 May 2021 文化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 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 OK im OÖ Kulturquartier) 合作,將舉辦「 頂上迷離 -宛若天堂」展覽,並邀請藝術家 袁廣鳴 參與展出。 袁廣鳴在作品明日樂園 當中,以爆破的形式呈現潛藏於平靜之下的危機,也呼應了本次策劃連結當代藝術與文化議題的企圖。 繼續 -
2021 漁光島藝術節 — 安棲之嶼
何采柔 27 March - 18 April 2021 展期 2021.3.27 - 4.18 2021漁光島藝術節於今天開幕,藝術家何采柔 受邀參展,特別將其作品《 起伏 》設置在漁光島的林海之間。 《起伏》一 作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休憩的動作,放大的枕頭看似平凡的室內物件,但物件本身的物理狀態停留在人們在其身上休息時擠壓枕頭而形成的形狀,讓沒有生命的物件看似一個在環境裡伸展的生物。 繼續 -
特別容器 – 合一與分別地界
周育正 19 March - 15 May 2021 展覽時間 2021.03.19 – 2021.05.15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00-17:00,免費參觀 地點 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 藝術家周育正 受邀參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舉辦的 「特別容器 – 合一與分別地界」,展出作品二整 。 周育正在作品中暫時性地重整剛整修後的建築外牆,在屏除建築固有的基礎機能的同時再現老舊建築的有機性與重整的現代性交疊。 「特別容器 – 合一與分別地界」由齊簡 擔任策展人,試圖處理藝術聚落空間的跨界特殊性,展期至5月15日,歡迎各位前往參觀! 繼續 -
SOUTH SOUTH VEZA 2021
線上展廳 23 February - 7 March 2021 參展藝術家 薩望翁.雍維、陳敬元 繼續 -
《兩界》— 蔡佳葳個展
蔡佳葳 31 January - 30 May 2021 《兩界》— 蔡佳葳個展展覽名稱中的「兩界」,取自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的「金剛界」與「胎藏界」曼陀羅圖形,除了雙雙指涉宇宙秩序,這組詞彙同時具有堅固與柔軟並存、陽剛與陰柔共濟的非二元論意涵。藝術家蔡佳葳近年專注探索自五世紀以來密續傳播途徑所抵達的據點,藉著高密度的勞動交換,重新尋求與對立他方共振的各種可能。 如果蔡佳葳早期作品是尋求將理知停頓、靜默、懸置,並與有機材料合作共(度)渡非人類中心之境的話,那麼「兩界」展覽則是明敏地將殊異宇宙觀的兩造,編織在以藝術為名的勞動事件之中; 「編織」,在這裡,除了是傳統智慧所奠基的勞動與生活,也是今日活躍於全球當代藝術的蔡佳葳透過藝術行動所連結的兩造,一方是透過當代藝術機制所取得的藝術語言、全球移動以及展覽資源,另一方是薩滿仍舊活躍其中,文化滅絕威脅卻不曾停歇的印尼與蒙古的婦女編織。透過藝術家的「織造」,雙方共享了殊異宇宙觀下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編織婦女在她們熟悉的編織工藝中領會藝術家轉換而來的曼陀羅圖形(也是一種世界秩序圖景),藝術家則轉譯傳統智慧於當代藝術語境中,藉展演之力重新形塑編織文化所來自的傳統智慧。 繼續 -
歐布澤宇宙
袁廣鳴 蘇育賢 陳敬元 吳其育 23 January - 9 May 2021 「我們的時代或許可以稱為諸物的疫情時代」(特里斯坦.加西亞,2011) 今日,各種物與技術物於我們的星球內部再度編織出一道道密佈的星體軌道,由全球資本體系所驅動之商品物、數位物與災難物如同日復一日、反覆出現之天體,一再地循環在生存世界中與我們激撞。從奈米微觀世界到星體巨觀宇宙的觀看,「歐布澤宇宙」嘗試去描繪此資本-媒介世界一種物與物共存的宇宙學。 展名「歐布澤」一詞來自「Object」(物體)之音譯,原脈絡在指稱超現實主義藝術中,那些透過無意識、自動性、擬態、神祕主義等路徑現身與從現實常態中歧出的特殊物體,這裡我們則是將之放置在當代思辨性的論述語境中——環扣於從物自身到技術物的工具-存在論、非相關性(non-correlation)與關連性網絡的辯證、虛構物世界與認識論的界限等相關議題討論,提供我們對如此臨近卻又不可企及之對象物的思索,同時也是讓這些物躍出它們所屬之「域」被認知與行動的想像性探索。 「歐布澤宇宙」同時具有兩種思辨性方向:一是事物本身或其內部自身的存在狀態,一是物被連於「全球」這個今日巨大技術物的尺度。從人類中心的意識轉向理解之外的事物,注視這個生存環境——「全球物」地球本身與那些休戚相關之萬物,關於生物、非人、媒介物、數碼物之間的溝通;透過物,想像重構我們既在其內部同時又在外部的關係。 作為一則對象導向的探索,「歐布澤宇宙」比較像是一場事物的詩性聚會而不是展示。在這裡晶圓、礦物、克隆體、貓頭鷹、波多黎各鸚鵡、南洋松、攝像機、餐桌靜物、電子郵件、艾菲爾鐵塔、望遠鏡、阿雷西博天文台、星叢、巨神碑與近未來城市,這些看似未關聯之物形成一個「平」的世界;透過這些影像物與技術物連結入「歐布澤」的推測宇宙內部,被邀約進入時即成為此物叢林中的一員,彼此共振、捕誘、排拒、撤退、融合、增生。 本展透過調閱高雄市立美術館不同時期之典藏,以及邀展議題相關之作品形成新的對話聚合。在不同的脈絡演繹下,關注這個由擬像、技術與人類世界間的相互塑造且分歧的環境,我們生存世界背後的物質軌跡與媒介網絡,重新去意識與思考人與非人、生物與非生物、實在物與虛擬物之間的連結關係。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指定木作除醛|聚合生醫 指定藝術運輸|海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參展藝術家| 王雅慧、 余政達、 金雅瑛、 吳其育、 洪素珍、 致穎、 袁廣鳴、 陳敬元 、 陶亞倫、 崔廣宇、 張騰遠、 許淑真、 章光和、楊俊、蘇育賢 、蘇匯宇、阿羅拉與卡札德拉+姜峯楠 策展人|方彥翔 繼續 -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袁廣鳴 9 January - 18 April 2021 序 / 忠泰美術館 城市,既可被視為發展走向成熟的標誌,亦反映出社會的階級對立、貧富差距等現象,而其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之節點,一體兩面地投射及支配著當今人類文明的真實處境。 在面對國際衝突、環境變遷、難民流離、疫情恐慌等各種社會動盪下,本次的《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邀請來自加拿大、韓國、日本、德國及臺灣等共12位藝術家,以其對城市當代議題的自身經驗及觀察,試圖回應這些不僅改變城市樣貌、人類生活,也影響了社會集體信任的全球緊張情勢;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現今各種主流價值及發展策略是如何處理都市所面臨的各種處境及秩序,而人類又該如何面對人性、道德、甚至永續之發展?「失敗」或許是事實、進行式,抑或只是一個提問及對未來的警醒,這樣的反覆提問及答案,端看於人類自己的作為。 忠泰美術館自2016年開館以來,陸續舉辦《不存在的地方》、《逆旅之域》及《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等展覽,以當代藝術視角回應美術館長期聚焦之「城市」與「未來」議題,提供觀者一個超越往常觀看經驗的場域,並從多元的作品類型及觀點,思考當代社會、城市住居、社會遷徒等議題,試圖觸發更多對未來生活的思考及想像。 策展論述 / 胡朝聖 策展人 這是一個在無常世界裡的反覆提問 一個人類文明進入到工業化後的恆常提問 一個關於我們跟城市之間既緊密又疏離關係的深情提問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以提問作為一個破題,其思考路徑試著打破現代性進程裡的樂觀主義,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再現城市中之可見與不可見、多重現象和人們的生命故事。本展試圖回歸人類社會必須面對的迫切處境,進一步論及當代國家治理面對社會發展現況並朝向理想的現代城市邁進之時,人類在物質思考的發展策略上,新自由主義、菁英治理、開發主義、經濟聯盟、能源消耗等主流價值,如何能真正解決城市瀕臨崩潰的承載量。 本展預計分為五個子題:一、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二、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三、囚禁所和寄生之處;四、他者戰場;五、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來回應本展覽的核心精神,並試圖從作品的對話互文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思考面向。 策展人|胡朝聖 參展藝術家| 石孟鑫(臺灣)、吳燦政(臺灣)、何孟娟(臺灣)、安德列亞.格爾斯基(德國)、徐道獲(韓國)、袁廣鳴(臺灣)、陳界仁(臺灣)、張立人(臺灣)、賈茜茹(臺灣)、廖建忠(臺灣)、利安.摩根(加拿大)、豬股亞希(日本)(依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 展覽日期| 2021年01月09日(六) ─ 04月18日(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 (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 策劃單位|胡氏藝術 指定品牌|SONY... 繼續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袁廣鳴 17 December 2020 - 21 March 2021 藝術家袁廣鳴 受邀參展上海OCAT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一展,本覽匯集了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藝術家從上60年代到90年代末的錄像作品。 袁廣鳴展出的《盤中魚 》創作於1992年,為其第一次個展中的其中一件錄像投影裝置,也是首次嘗試投影與實物的錄像裝置。作品上方的投影機投影一條金魚在地上放置的白盤中,虛像猶如實境,藉由極具東方符號的圓形、瓷盤及金魚,象徵著現實及困境,金魚自在的優游於瓷盤中,卻永遠也游不出瓷盤。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展期|2020/12/17-2021/03/21 地點|OCAT上海館 策展人|Kim Machan 繼續 -
我們並非獨自做夢
何采柔 27 October 2020 - 27 June 2021 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Asia Society Triennial),以「我們並非獨自作夢」(We Do Not Dream Alone) 為題,由亞洲博物館館長暨資深策展人陳文輝 Boon Hui Tan 和亞洲當代藝術資深策展人Michelle Yun 攜手合作,邀請約40位亞裔藝術家參展。受邀藝術家何采柔將於第二階段(3月26日至6月27日)呈現個展,以及帶來2場「線上表演」! 繼續 -
Re: Play 操/演現場
何采柔 17 October - 29 November 2020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年度展覽「Re: Play 操/演現場」今天開幕,由C-LAB策展人莊偉慈與兩位客座策展人王柏偉、林人中共同組成策展團隊,邀請16位藝術家,以結合現場演出的形式,探索檔案、敘事、空間、物件與身體的多層次面向。 《換景 》為藝術家何采柔 與黃思農 共創的第三個作品,延續之前作品脈絡,兩人持續以「痕跡」作為索引,探詢「空間」與「記憶」的關係。 《換景》以支撐空軍總司令部建築本體之「柱」的形貌為樣本,於「通信分隊」空間中再製多根移動式支柱。「柱」在樑下時作為一種建築結構,為生者撐開生存的空間與庇護之所;而當它們離開樑下,一個個矗立在空的空間時則以紀念碑的型態承載逝者記憶。 展覽期間觀眾可自行移動與創造不同的空間樣貌外,表演將以每週換景的方式進行,每一次的「移動」都是一種「再造」記憶的敘事,場景不再是表演與敘事的背景,而是將「換景」所改變的空間佈局轉化為「敘事」本體。 圖版提供/莊偉慈 表演場次 演出共10場,每場10分10秒 地點:通信分隊展演空間2樓 時間: 10/31(六)15:00、16:00 11/07(六)15:00、16:00 11/14(六)15:00、16:00 11/21(六)15:00、16:00 11/28(六)15:00、16:00 繼續 -
《潮汐1884 》‧ 吳天章個展
吳天章 25 September - 25 October 2020 由基隆市政府指導,基隆市文化局主辦的「2020向大師致敬 - 吳天章‧潮汐1884創作計劃」,目前正於甫修復完成的日治時期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展出。「向大師致敬」系列活動今年特別邀請到國際知名、兩次代表台灣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當代藝術家吳天章,回鄉與文化局策辦展覽與系列活動,勾勒出家鄉基隆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從他眼中看見這個城市不同面向的樣貌、變化與發展。 作為與故鄉基隆有著濃厚情感的首次家鄉特展,吳天章除了帶來曾於威尼斯雙年展出的代表性錄像裝置作品《再見春秋閣》、《難忘的愛人》外,更特別為本次展覽空間—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現地創作全新作品《潮汐1884》及聲音裝置系列,探討他在基隆的成長經驗與創作歷程;分享其創作三十逾載的生命觀與時間觀。 而本次展場特別選址位於中正路的要塞司令校官眷舍,乃是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木作文化資產。日式風格的建築設計,當年為因應基隆的多雨環境,大幅增加特殊設計,如超過2尺的雨庇、開口加大的排水溝、高達15公分的門檻和磚造地基等,在在流露出雨都基隆獨有的地方風情。 為完整保存滿載歷史語彙的展覽現場,耿畫廊與TKG+特別與基隆市文化局合作,將本次「《潮汐1884 》— 吳天章個展」收錄於虛擬展廳資料庫建置計劃中。透過3D全景攝影技術,詳細記錄修復團隊對於歷史場景的還原與再造;同時整合特展中詳盡的藝術家簡介、展出作品以及相關展覽資訊,將來自不同文化團隊的心血結晶凝結。讓觀眾也能在數位國度中,與吳天章一同來到這充滿歷史記憶的遺址,透過創作召喚過往美好或滄桑的經歷,聆聽當代藝術與歷史空間的悄聲對話,回溯記憶裡的港都風情。 線上展廳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指導單位 基隆市政府 主辦單位 基隆市文化局 策展單位 水谷藝術 藝術家 吳天章 繼續 -
土字旁 ‧人字邊
袁廣鳴 周育正 12 September - 1 November 2020 TKG+ 藝術家袁廣鳴 以及周育正 受邀參展 台東美術館 所舉辦的臺日韓交流聯展 「土字旁 ‧人字邊」 ,將於本周六開幕,邀請大家一同前往 ! 本展將展出袁廣鳴經典錄像作品《明日樂園 》,而周育正則是呈現《電鍍金、流 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 素、關懷、法規》 和 《刷新、犧牲、新衛生、抹布、畫布、周育正、餐桌、擦拭、日常性、墨韻、形象、繪畫集》 。 「土字旁 ‧人字邊」 由曲德義 擔任計畫主持人,試圖以中文部首借喻為自然環境與人為人造兩種詮釋路徑與策展方法,古代創字的過程可說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猶如藝術創作者觀察生活、記錄經驗,定下其作品所代表的意義,再傳遞不同知識予觀眾。 「土字旁 ‧人字邊」 展覽日期|2020.09.12 –11.01 開幕日期|2020.09.12 15:30 pm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 (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繼續 -
橫濱三年展
何采柔 17 July - 11 October 2020 「橫濱三年展 」邁入最後一週 藝術家 #何采柔 展出富視覺效果及劇場氛圍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搖欄III 》,讓觀眾藉由穿梭其間行走獲得身體經驗,透過轉換物件本身質地,連結個人對日常狀態的體察與覺知,提供重新觀看與反思的可能性。 橫濱三年展 時間|2020.7.17 - 10.11 地點|Plot48 繼續 -
2020年 亞洲三年展 — 我們並非獨自做夢
何采柔 5 June - 9 August 2020 參展藝術家 何采柔 策展人 陳文輝 Michelle Yun 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Asia Society Triennial),以「 我們並非獨自做夢 」(We Do Not Dream Alone) 為題,由亞洲協會美術館館長暨資深策展人陳文輝 Boon Hui Tan 和亞洲當代藝術資深策展人Michelle Yun 攜手合作,邀請約40位亞裔藝術家展出。 繼續 -
穿孔城市百景計畫
姚瑞中 23 May - 9 August 2020 藝術家姚瑞中 作品《巨神連線 》即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 「穿孔城市 」中展出。 「穿孔城市」由黃海鳴 策展,以生活中常見的公寓聚落為契機,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身體以及人群身體間的動態關係。 姚瑞中《巨神連線》系列攝影作品,拍攝全臺三百餘間廟宇、墓園、公園及樂園內一尊尊的巨大神像,主要關注漢人用自我形象所投射而形塑出來的神偶世界。透過這些信徒們的「巨大慾力」投射物,共構出臺灣地理空間內緊密交織的常民生活、信仰文化、與政治經濟關係,以宏觀的角度來呈現獨特的「規模美學」。 策展人 黃海鳴 參展藝術家 姚瑞中 繼續 -
宮津大輔:25 年錄像收藏展 - 東亞與東南亞的境遷信號
蔡佳葳 21 May 2020 - 3 January 2021 金馬賓館即將舉辦日本收藏家宮津大輔 25年來的錄像藝術收藏展,呈現他對於亞洲藝術史中「空間」與「時間觀」的認識觀點。 其中,蔡佳葳以善變、且又多様性地闡釋其作品,不禁聯想到某種「真理」的存在。展出的作品《水月》(2017)如同「詩有可解不可解若『鏡花水月』、勿泥其跡可也(對詩有可理解或不可理解,如同鏡花水月)」解釋,表現出藝術上深層趣味性與無常幻夢。 策展人 邵雅曼, 宮津大輔 藝術家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泰國) 楊福東 (中國) 山川冬樹 (日本) 何子彥 (新加坡) 蘇匯宇 (台灣) 蔡佳葳 (台灣) 許家維 (台灣) 陶輝 (中國) 主辦單位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展覽團隊 永添藝術 協辦單位 澡堂美術館 (東京)... 繼續 -
緊急中的沉思
何采柔 21 May - 30 August 2020 作為 UCCA 北京於2020年舉辦的首個展,本次群展匯集26名國内外藝術家,對「 在危機中,藝術何為?」展開了探討。 2020年5月21日至8月30日,UCCA 呈現群展「 緊急中的沉思 」。本次展覽源於一場突發公共健康狀況所導致的21世紀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事件,且標誌著自2020年1月,在經歷了史上最長的一次閉館之後,UCCA 重新對公眾開放,我們期望通過此次展覽尋求藝術給予我們的藉慰、反思與凝聚力。展覽以5個章節展開,聚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和生命政治學、人與動物的二元對立、人類的遷徙與地緣性和信息化對社會未來范式的影響,通過26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對當前社會現實的構建,及當下對未來的影響進行審視和思考。展覽標題取自美國詩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策展人弗蘭克.奧哈拉( Frank O'Hara,1926 - 1966年 )所著的詩歌選集,他在一首詩中如此寫道:「 在危難時刻,我們都必須再三思索我們愛的人是谁。」 一如全球其它藝術機構,在變化莫測的 2020 年,UCCA 亦根據事態發展採取了迅速靈活的應對措施,將原本計劃於春夏舉辦的展覽推遲至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展出。而「 緊急中的沉思 」則是在全球出行與物流受限的大背景下,基於當下現實考量的一次快速回應。儘管面對以上條件的限制,本次展覽依然為我們觀照當下提供了一個契合的切入點,UCCA 策展團隊重新將目光聚焦於區域語境和緊急狀態下藝術的迫切表達,匯集國内外新興與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基於對藝術的反思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消解現實、反思當下,回歸新常態的契機。展覽中多數作品雖創 作完成於 2020 年前,但當我們以當下視角重新對其進行審視時,這些作品又呈現出了新的意義。 展覽由... 繼續 -
綠島人權藝術節 2020 — 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
侯怡亭 蔡佳葳 15 May - 15 September 2020 策展人 羅秀芝 參展藝術家 侯怡亭、蔡佳葳、許家維、王鼎曄、林宏璋、林羿綺、張恩滿、安聖惠、陳宣誠、洪瑋伶&辛佩宜、安魂工作隊、林子寧、Ashimina Ranjit、jiandyin in associate with 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 工作坊 影像工作坊—痕跡與勞動圖像的再製 以白恐前輩所拍攝照片為基底,透過故事與記憶交流,運用現成物、纖維、有機物件等進行影像實驗。 藝術家 侯怡亭 時間 May 9, 13:30-16:00 May 10, 13:30-17:30 地點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獨居房 台東縣綠島鄉將軍岩20號 繼續 -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
姚瑞中 1 May - 5 July 2020 介紹 2020 年 5 月,一個虛擬國家「犬儒共和國」( Republic of Cynic ,簡稱 R.O.C. )在中華民國首都台北成立。採用了相同英文縮寫「 R.O.C. 」的犬儒共和國,是依附在中華民國的一個平行組織,也是這個政體的幽靈、幻覺、潛意識,自冷戰歷史中萌生,在當代世界中陰魂不散。此「國中國」是由藝術家姚瑞中所創建,以「寄生宿主中華民國」為概念,探討美、中、台自冷戰以來複雜的國際關係,以及當前的新冷戰態勢下,國族認同的魂與體。 「犬儒共和國」緣起於姚瑞中 2008 年發想、但未曾完整實現過的創作計畫,除了延續了他過去橫跨 30 多年的創作路線──將身體、行為、繪畫及影像組裝為尖銳又冷冽的敘事載體,探索人類歷史命運的荒謬性;更進一步透過虛構國家語境,反思國家主體的幽微、曖昧,與偶爾流露出的苦澀喜感。 這項創作計畫,如今將在空總場域實現。除了展出姚瑞中四部全新錄像裝置委託製作,主題取材自為美中台關係帶來深遠影響的四項歷史事件;此外,也將集合他自 1990 年代以來數件影像創作,以及橫跨過去 30 年創作生涯的珍貴手扎、草稿與檔案。 舊空總內充滿政治歷史痕跡的美援大樓與中正堂,將被藝術家重新定義為半廢墟狀態的「犬儒共和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以及「中華民國史蹟館」。在特定場域的精神之中,兩棟建築是展場,也是展覽語境的一部分。與展覽併行的週邊活動,包括由劇場音樂工作者蔣韜帶領的「犬儒進行曲:國歌工作坊」、相關藝術家講座以及聚眾談活動。 線上展廳 中正堂 美援大樓 研究策展 游崴 執行製作... 繼續 -
Taipei Connections 2020
Galleries 30 April - 5 May 2020 參展藝術家 薩望翁雍維、饒加恩、鄺鎮禧 TKG+ 很榮幸參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全新數位計劃「Taipei Connections」,呈現薩望翁雍維、饒加恩與鄺鎮禧的作品。 該項目與線上藝術平台 Ocula 合作研發,帶來曾參展 2020 年台北當代的一系列重要畫廊。 「Taipei Connections」將於 2020 年 5 月 2 日至 5 日向公眾開放,貴賓預展於 2020 年 4 月 30 日下午 4 時至... 繼續 -
藝識流淌
何采柔 18 April - 18 October 2020 何采柔參展的「藝識流淌」,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開展,特別感謝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分享精彩的展場照。 今個春夏,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於4月18日至10月18日舉辦「藝識流淌」(The Consciousness Flows Within)展覽由藝術總監李梅齡女士發起、美術館新任館長翁淑英女士策劃。「藝識流淌」中的「藝識」是指「藝術」與「意識」,展覽以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的心理動力論作為策展的概念,展出14位來自國內、外女性藝術家共48件作品,當中包括:袁旃(1941-)、李重重(1942-)、張淑芬(1944-)、陳張莉(1944-)、賴純純(1953-)、薛保瑕 (1956-)、郭思敏(1964-)、安聖惠(1968-)、于一蘭(1971-,馬來西亞)、梁慧圭(1971-, 韓國)、塩田千春(1972-,日本)、彭薇(1974-,中國)、何采柔(1983-)、廖祈羽(1986-)等。 這次的展覽將以兩兩成對的方式展示參展藝術家與其作品,整個展場劃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行流散徙、沿流溯源、鋒發韻流、放任自流、浮翠流丹及流風餘韻。單元主題選取自經典文本中帶有「流動」意思的字詞,再輔以心理學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理論與角度去探討每一位女性藝術家在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以及在三種意識型態下的流動與轉移,為藝術家及其作品帶來全新的詮釋空間。 「藝識」的流淌並沒有特定的標準與方向。展覽不意在為觀眾提供創作意識中的答案,而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觀眾可以觀察出女性創作者如何突破、扭轉或融合因其性別身分而承受來自傳統觀念、約定俗成的限制,彙整成為個人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創作風格,呈現出作品多姿多彩的面貌。 策展人 翁淑英 參展藝術家 袁旃、李重重、張淑芬、陳張莉、賴純純、薛保瑕、郭思敏、安聖惠、于一蘭、梁慧圭、塩田千春、彭薇、何采柔、廖祈羽 繼續 -
第12屆短波電影節
袁廣鳴 21 March 2020 藝術家 袁廣鳴 《佔領第561小時 》 地點:Kino Muza,波茲南市 繼續 -
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 2020
線上展廳 20 - 25 March 2020 參展藝術家 彌載映、李綾瑄、薩望翁.雍維、侯怡亭 TKG+ 很榮幸在巴塞爾首屆線上展廳帶來彌載映 (Mit Jai Inn)、薩望翁雍維 (Sawangwongse Yawnghwe)、李綾瑄 (Jane Lee)和 侯怡亭 的作品。薩望翁.雍維藉由檔案影像的重新詮釋、重複和文字的構組,建立出他繪畫中的歷史敘事;彌載映通過顏料和紋理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觀點;李綾瑄對「繪畫」的概念和媒材有著深刻的探討,其裝置也呈現出劇場氛圍;侯怡亭則疊合了刺繡圖紋與攝影影像,穿透出視覺的異質觸感。四位藝術家透過各自的濾鏡來處理創作意象,他們有意識地選擇這些特定的濾鏡,而非純粹美學的視角,以相應的方式,詮釋出各自的藝術課題。 繼續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0
Gallery Night + Galleries 17 - 19 January 2020 畫廊之夜 現場表演 甘祖閣・瑟德巴札爾、達瓦吉爾格勒 表演製作 Lovely Daze/ 蔡佳葳 Cocktail Party Impromptu by Paul Lee 藝廊精粹 參展藝術家 周育正、何采柔、陳敬元 展位 F05 繼續 -
我們必然相遇 第一章: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他們對我視若無睹,與我擦身而過
陳敬元 17 January - 19 April 2020 策展人 蔡家榛 參展藝術家 陳敬元、陳飛豪、鄭在妍、何尉民、全昭侹、曹良賓 文/蔡家榛 《我們必然相遇》展覽計畫訂了一個看似浪漫的展名,但其實意在處理並面對歷史造就的種種可見與不可見的傷痕。計畫中的主體不是我(個體、小我)與大他者相對的鏡像映照關係,而是「我們」:你是我,而我亦是/意識你,這我與你合稱的「我們」意圖指稱在歷史軸線上已然發生的所有人與事,以及要往未來走去的現在的一切。在事件不斷更迭的時代潮流中,唯有不將歷史視為我之外的他者,而試著以我與你是一體的狀態,才能觸及傷痕的本質、才能見到事件緣起的真實,才能一睹過去、現在、以至未來必然會發生的現實,所以與種種的過去相遇、與帶著時代傷痕的人們相遇、與政治歷史造成的創傷相遇,與「他們」成為「我們」。 自日本殖民開始,韓國與台灣在近代有著相似的歷史發展,因此《我們必然相遇》邀請韓國與台灣二地探究歷史議題的作品參展。本計畫的策展方法採取三部曲的方式,如章回小說般逐次呈現。本次展覽將呈現《我們必然相遇》計畫中序曲及第一章,以陳敬元 2011 年的作品《Staggering Matter》為楔子,隱喻台韓二國在日本殖民時期,以至今日在新自由主義之下委為美中日俄政治博弈之棋子的處境。 第一章以「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他們對我視若無睹,與我擦身而過」為篇名,文句取自 2015 年猝逝的台灣藝評家江凌青的短篇小說《紙箱城市》,該篇為作者參與筆者 2014 年計畫所書寫的隱喻小說,以未能成真的愛情隱喻事未竟成的學生運動及大時代變局,如同韓國詩人金素月《招魂/초혼》或《杜鵑花/진달래꽃》詩中的文字,看似對愛情的惆悵之語,其實是感時傷懷的愛國之情。本章以此為名,並邀請與日本殖民歷史有關的作品參展,大時代早已遠去也已成歷史教科書上的篇章,但我們卻從未好好梳理時代鑄造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的傷痕及其傷痛情感,在國際政經情勢越發嚴峻的此刻,也是再次正視並思考傷痕的時候。 第一章的四件作品分為「在大歷史敘事線中被忽略的人」,以及「建築體背後的意識」二部分呈現,在「人」的部分展出陳飛豪與全昭侹的作品,陳飛豪透過研究羅發號事件中來台處理相關船難事宜的駐廈門美國外交官李仙得( 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 )的生平帶出日本、美國、韓國與台灣之間複雜的歷史糾葛。他以錄像的形式重構各種與此事件相關的歷史檔案,並以原住民排灣族的「回憶之歌」作為作品主幹,道出這段並非廣為人知,卻跨越台韓日美的歷史連結。全昭侹的作品則深究一位在日本殖民時期的韓國作家、詩人及建築師—李箱,他的作品代表對從殖民地、帝國時期到資本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精明洞察,暗示藝術作為對藝術態度抵制的新可能性。 陳飛豪與全昭侹的作品呈現一組對應關係:時代與人性。陳飛豪作品提及的李仙得究竟見證了時代的波濤洶湧,還是煽風點火了另一個不安的時代?而李箱以藝術作為抵抗殘酷現實的前衛精神,能否為當代的我們指點逃離或抵制困頓現實的路徑?甚者,若說時代是人為之作,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我們」製造出的時代?如何從堅硬的石縫裡開出花朵? 至於殖民建築物體的部分將呈現鄭在妍於 2018 年發表的作品《遺忘的角落》,意欲回返記憶中的朝鮮總督府( 1995 年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此「回返」與「重建」的舉動在韓國憤恨日本的情緒中不甚被理解,但藝術家試圖藉此探討面對殖民建築物的意識形態。曹良賓 2018 年發表的攝影作品《想像之所》是近年針對台灣各地的忠烈祠採集、拍攝的影像蒐集計畫,透過影像光體的形式並置神社/忠烈祠的影像與文獻,藉此提供一個歷史脈絡上的思考:目前存在於台灣的忠烈祠遺跡,皆為沿用日本神社建築群改建或就地重建,而這二個曾經衝突的政治實體在神社/忠烈祠之間的繼承關係,見證台灣百年來因被殖民歷史而分斷的認同狀態。 鄭在妍的作品恰好與曹良賓的作品呈現相呼應的對話關係:透過承載各種政治意圖的建築物,以及不同政權加諸於它們的操作,除了能依此探討自身的認同議題,亦可從採取不同反應的他者身上,用另一個角度再次思考自己的問題。換言之,在日殖/日治建物的存廢議題上,映照出台韓二地在相同殖民政權框架裡,卻有迥異的認同、解殖、意識形態議題的反應與政治操作,而這也是最值得探討的地方:我們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面對、處理建築物?... 繼續 -
2020第16屆「金蝶獎」準得獎 — 歷史變體
馮馨 2 January 2020 很榮幸TKG+所出版的畫冊《歷史變體 》榮獲第16屆「金蝶獎 」臺灣出版設計大獎的13項獲獎作品之一。《歷史變體》將前往德國萊比錫,角逐成為「世界最美麗的書」,並將於2020年 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賞館」展示。展期為5月7日至12日,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抽空到書展走走。 繼續 -
EAPAPAP 2019 Song of Island
姚瑞中 19 December 2019 - 31 January 2020 策展人 吳達坤 參展藝術家 梅丁衍、 姚瑞中、陳擎耀、彭弘智、李若玫、何彥諺 繼續 -
西岸藝術暨設計博覽會 2019
Galleries 8 - 9 November 2019 繼續 -
第六屆水原國際攝影節 — 共和之後 台灣策展單元
姚瑞中 2 - 10 November 2019 繼續 -
Color in Cave
彌載映 25 October 2019 - 1 March 2020 繼續 -
末路斜陽 — 『聲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
何采柔 25 October 2019 - 23 February 2020 青策計畫 2019 策展人 沈宸、王歡 參展藝術家 程新皓、陳蕭伊、何采柔、華偉成、胡葳、胡偉、劉玗、李寶玖、山河跳!、蘇匯宇、童文敏、王拓、楊健、陽莯、張巍 繼續 -
第十五屆日惹雙年展 — 台灣國家館
蔡佳葳 20 October - 30 November 2019 繼續 -
澳亞藝術節 2019 — Still 何采柔個展
何采柔 17 October - 2 November 2019 繼續 -
生活時間考
袁廣鳴 12 October - 22 December 2019 繼續 -
亞洲藝術雙年展 2019 —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薩望翁.雍維 5 October 2019 - 9 February 2020 繼續 -
瘟疫的慢性處方
陳敬元 5 October - 1 Dec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四屆庫裡提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開放的邊界
姚瑞中 21 September 2019 - 1 March 2020 繼續 -
透視假面 — 甜楚現代性
高重黎 吳天章 姚瑞中 袁廣鳴 18 September - 18 Nov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 匯流之所
周育正 18 September 2019 - 5 January 2020 繼續 -
Where We Now Stand — In Order to Map the Future[1]
侯怡亭 14 September - 19 Dec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二屆放映機錄像藝術節
袁廣鳴 11 - 22 September 2019 繼續 -
第一屆羅馬台灣電影節:台灣之華
袁廣鳴 饒加恩 6 - 8 September 2019 繼續 -
雅加達藝術博覽會 2019
31 August - 1 September 2019 繼續 -
NMAO collection with Alberto Giacometti II
饒加恩 27 August - 8 December 2019 繼續 -
群島資料庫 #14:爬行痕跡的逆返與審視 — 張恩滿的非洲大蝸牛計劃
張恩滿 16 August 2019 繼續 -
We are bound to meet: Chapter 1. Many wounded walk out of the monitor, they turn a blind eye and brush past me.
陳敬元 9 August - 8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愛知三年展 2019
袁廣鳴 1 August - 14 October 2019 繼續 -
We Didn't Mean To Break It (But It's Ok, We Can Fix It)
何采柔 27 July - 14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極樂世界:姚瑞中與蘇匯宇的神遊之旅
姚瑞中 26 July - 26 August 2019 繼續 -
影像焦慮
吳天章 袁廣鳴 侯怡亭 20 July - 13 October 2019 繼續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第二季提名
侯怡亭 16 July 2019 繼續 -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姚瑞中 11 July - 13 October 2019 繼續 -
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 2019 — 編織身分
侯怡亭 11 July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妖氣都市 — 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何采柔 5 July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 2019
侯怡亭 1 July - 22 September 2019 繼續 -
MAM Collection 010: Fake News?
袁廣鳴 20 June - 27 October 2019 繼續 -
綠島人權藝術節 2019 — 拜訪流麻溝十五號:記憶.地方.敘事
姚瑞中 15 June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之四 — 影像機器工作坊
高重黎 1 - 16 June 2019 繼續 -
Perceptions of Time
袁廣鳴 25 May 2019 - 28 June 2020 繼續 -
如何在殘酷的藝術世界生存?大數據解析你所不知道的藝術生態系 — Lightbox 講座
姚瑞中 25 May 2019 繼續
Page
2
o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