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四鏢客: 高森信男 策展
在莫臥兒街做生意的印度商人,通常會用定期往返仰光和印度的遠洋汽船,把鑽石和珠寶運送到印度。船上的官員就像信差,寶石就裝在 Cuticura 蜜粉的盒子裡。我記得有一次,看到船上的歐洲人船長就拿著這麼一個盒子。其他適合藏匿的地方還有行李箱的暗格、歐洲式鞋子的簍空鞋跟,以及雨傘及腳踏車的把手。
──蘇尼爾.阿姆瑞斯
《橫渡孟加拉灣》
阿姆瑞斯( Sunil S. Amrith )所描繪的場景,可能是二十世紀初全球化甫開始盛行之時,來往仰光及加爾各答間的單幫客面貌。「單幫客」是個奇特的複合體,我們難以在英文中找到可以完全相對應的字詞。「單幫客」通常來自經濟或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以個體戶的方式前往海外帶回貨品。台灣在 1970 至 80 年代冷戰末期時所到處林立的舶來品店,同時象徵了當時經濟的快速起飛,也同時反映了政治及經濟政策下所促成的隔離體制如何造成物資上的匱乏。兒時記憶中的舶來品店就像是座販賣無盡異國奇珍異寶的糖果屋,是個可以暫時逃避戒嚴體制壓力的俗世空間。而那個時代的單幫客就如同水手一樣,是少數可以定期離開這座隔離島的工作者,他們不僅帶回異國的漂亮服飾、糖果與藥品,同時也帶回了許多冒險故事。
單幫客的冒險任務在冷戰結束之後被另一批馱著沉重生活用品的背包客所取代:後冷戰的世界經歷了一段相對完整的和平,地球上除了少數的地區之外,都成為了背包客得以踏足之處。背包客形成了另外一種於全球化情境之下所成形的特殊觀看視角。背包客作為一種次文化,他發展出了一種共同觀看及參與的特殊經驗。一種虛擬的體驗文化從曼谷考山路( Khaosan Road )及全球數個重要節點開始向外擴散,形成一種特殊的消費及生活型態。這種後冷戰經驗一方面繼承了嬉皮文化的世界大同意識,卻也同時將世界投射至一種扁平化的情境之中。
除了單幫客及背包客兩種特殊的全球化流動型態之外,本次策展計畫也同時探討非人的全球化流動:「外來種」、以及非空間性的全球化異變:「時間旅客」。相對於前兩者以人為主體的全球化移動者,外來種看似移動速度緩慢,卻往往以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滲透入本地的生態圈之中。包括「吳郭魚」和「非洲大蝸牛」在內的品種,皆和殖民時期引入外來生態系統有所關係。這些外來種雖會因損壞當地生態系統而惡名昭彰,卻同時和本土的飲食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一種特殊的外來種飲食文化。時間旅客除了得以投射科幻想像之外,同時也反映了在開發中國家所經歷的快速全球化經驗中,一個人即便沒有離開其所居住之地,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加速度的時間之旅。這種時間之旅所呈現的震盪或特殊經驗,也得以為本展所討論的全球化之旅提供另外一個層面的切入觀點。
綜合來說,本次展出將分別邀請張恩滿、符芳俊 + 曾紫詒、磯村暖、朱利安.羅斯費爾特、李若玫、林仁達,以單幫客、背包客、外來種及時間旅客四個主題來進行發展,期望可回應各個角色所觀看到的全球化歷程,並呈現出繽紛且多彩、彷如類型電影一般的冒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