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片雲: 李傑 個展
筆電裡傳來的後崩或電音選曲,半吟半唱地在展場的光影隙間流淌,節奏伴隨著陣陣工具與撕膠布的嚓碰聲 —— 即便是這段文字描述的此刻 —— 李傑總能揉捏出一種從容自在,且頗具氛圍感的創作狀態。
李傑將他對於空間、物件媒材的敏銳觀察,藉一幀幀揀選的生活影像投影在現成物上。光影明滅間,這些影像好似邊緣柔焦的幻燈片,漫溢出乍看隨意擺放的物件邊界、或者越過框幅,錯落重疊,任它們成為光的殘影,某種空氣般的必要剩餘。畫面中那些即席而生的字句,則是他用時間與直覺等待而來的幾分犀利;或者,亦是一份帶點不耐的浪漫潔癖。
文/李傑
1.
最近聽過一個笑話 : 他原諒了自己了。
2.
這是最後的一片雲,雲沒有說話。B看著最後的一片雲,心裡沒有說甚麼。他背後有幾個人,一直講個不停。其中一個人的聲音特別大。B心裡還有C和D,而C和D其實就坐在離B不遠處。他們三個,都安靜地看著天上不遠處的雲,竟然想念著對方。他們大概都知道,往後的日子要做甚麼。看著最後的一片雲,等待下一片不會出現的雲。B慢慢看著雲。
幽默有時候是以靜默的形態出現。這時候,幽默和憤怒的本質慢慢變得接近,同樣的安靜和穩定。情緒只是一種提醒。
3.
插一句話。不誠實的作品,都誠惶誠恐,故作自信。不太真誠的人,大概也差不多。
4.
人對於微小之物, 不一定都充滿美好的聯想。對此,B好像學會了一種新的技巧,去迴避或面對這種狀態。他是在某一次身心皆空洞呆滯的時候,發現自己已擁有了這技巧。這空洞感出現的當下,胸腹之間和後頸,很容易被情緒入侵。接下來突發的內疚感,比天空寬闊卻被塞在一個僅僅看不到邊界的盒子裡。這只是某一種呼吸感,有點難受而已。
某一天,他既迴避也面對了這狀態,欠身和凝視同時發生。他意識到,這是失去痛感的永久創傷。不用太珍惜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一切。
5.
如果狂喜般的快樂終究會出現,它應該是輕盈而幾近無聲的。跟哀傷差不多。跟散步也差不多。
李傑
1978 年生於香港,現居住和工作於台灣。
近期個展包括台灣台北關渡美術館(2022)、荷蘭海牙West Den Haag藝術中心(2021)、韓國首爾 Art Sonje 中心(2019)、日本東京原美術館(2018)、義大利聖喬瓦尼瓦當諾 Casa Masaccio (2018)、中國深圳 OCAT (2018)、台灣台北立方空間(2017),比利時根特 S.M.A.K. 當代美術館(2016)、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2016)、日本東京資生堂藝廊(2015)、第 55 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13),上海民生美術館(2012)),加拿大溫哥華西前線藝術空間(2011),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2007)等。
聯展包括荷蘭鹿特丹微光畫廊 ( 2022 ) 、德國漢堡藝術協會( 2021 ) 、台灣台北C-lab ( 2020 ) 、法國里昂雙年展(2019)、夏威夷檀香山雙年展(2019)、法國巴黎東京館美術館(2017)、尼泊爾加德滿都三年展 (2017)、台灣台北關渡美術館(2016)、捷克布拉格國立畫廊(2016)、阿聯酋沙迦雙年展(2015)、俄羅斯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雙年展(2015)、德國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2014)、荷蘭伯尼芳坦博物館(2014)、中國上海外灘美術館(2013)、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2)、紐約新美術館(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