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
    展期
    2024.05.08 - 08.03
     
    開幕
    2024.05.11(六)4:30 p.m.
     
    地點
     
    藝術家
    彌載映、周育正、何采柔、邱承宏
     

     

    只要有作品的地方,幾乎就存在一種空間單位。所有作品都像佔據我們的目光般停留在腦中,成為一種展覽的尺度。不經意間,展廳內的每次遊走都將是意義的生產,當我們在此感到生機勃勃,那是因為身體與作品之間透過穿行產生了聯繫。本展意圖宣示,「Yard」在數坪方米的空間中將成為象徵,在不同距離、媒材向度間測繪一座又一座的想像庭院。

     

  • 在超過三十年的創作時間,彌載映的圖像始終朝向一種抽象的表徵,長期以來,透過藝術行動的介入、日常空間的重塑,同時融入佛教法門的精神世界與社會實踐,屬熱帶氣候的鮮明色彩皆以顏料、肌理編碼進看似平靜和諧的繪畫、雕塑、裝置和參與式作品中。還有什麼比一句誓言換來一顆“石頭”更適合創造人群的聚集?原為參與式計畫的《Marking Stones》(2022),援引泰國佛寺中的結界石(Bai Sema)——它們界定出神聖的空間,也作為動土前的測量工具,如今轉化成猶如籃子、燈具、凳子造型的彩色紙漿雕塑,在展廳內部結界出可能的想像場域。 冷靜觀察——諸如日常環境中的污染、污漬都能調和進周育正的創作實踐。也許,這些信息可以重新轉譯成藝術語言,菜瓜布與抹布構建出繪畫行為,使「衛生」的概念在周育正的造型語彙下破題為《刷新、犧牲、新衛生、家居、 洗滌、周育正、 顏料、抹布、菜瓜布、畫布、 形象、繪畫集 #4》(2018)。在《電鍍金、流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2019),藝術家將常見於經濟型住宅的鍍鋁鋅板,結合大型米粒雕塑、漸層畫作、仿iOS系統的藍色文件夾、及滑鼠游標排列組合於牆面上。不僅源於環境污染的主題,作品從一連串的詞彙到圖像的轉譯,彷彿展示了當代網絡信息如何將對立的元素生成新意象,同時展開語言命名與視覺空間的複雜關係。

    在超過三十年的創作時間,彌載映的圖像始終朝向一種抽象的表徵,長期以來,透過藝術行動的介入、日常空間的重塑,同時融入佛教法門的精神世界與社會實踐,屬熱帶氣候的鮮明色彩皆以顏料、肌理編碼進看似平靜和諧的繪畫、雕塑、裝置和參與式作品中。還有什麼比一句誓言換來一顆“石頭”更適合創造人群的聚集?原為參與式計畫的《Marking Stones》(2022),援引泰國佛寺中的結界石(Bai Sema)——它們界定出神聖的空間,也作為動土前的測量工具,如今轉化成猶如籃子、燈具、凳子造型的彩色紙漿雕塑,在展廳內部結界出可能的想像場域。

     

    冷靜觀察——諸如日常環境中的污染、污漬都能調和進周育正的創作實踐。也許,這些信息可以重新轉譯成藝術語言,菜瓜布與抹布構建出繪畫行為,使「衛生」的概念在周育正的造型語彙下破題為《刷新、犧牲、新衛生、家居、 洗滌、周育正、 顏料、抹布、菜瓜布、畫布、 形象、繪畫集 #4》(2018)。在《電鍍金、流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2019),藝術家將常見於經濟型住宅的鍍鋁鋅板,結合大型米粒雕塑、漸層畫作、仿iOS系統的藍色文件夾、及滑鼠游標排列組合於牆面上。不僅源於環境污染的主題,作品從一連串的詞彙到圖像的轉譯,彷彿展示了當代網絡信息如何將對立的元素生成新意象,同時展開語言命名與視覺空間的複雜關係。

    • 彌載映 Mit Jai Inn, TKKT2, 2023
      彌載映 Mit Jai Inn, TKKT2, 2023
    • 彌載映 Mit Jai Inn, Untitled, MSDD35, 2022
      彌載映 Mit Jai Inn, Untitled, MSDD35, 2022
    • 彌載映 Mit Jai Inn, Untitled, MSDD39, 2022
      彌載映 Mit Jai Inn, Untitled, MSDD39, 2022
    • 周育正 Chou Yu-Cheng, 電鍍金、流動、土壤、 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 Electroplating, Flowing, Soil, Fusion, Rice, Malformation, Toxins, Care, Regulations, 2019
      周育正 Chou Yu-Cheng, 電鍍金、流動、土壤、 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 Electroplating, Flowing, Soil, Fusion, Rice, Malformation, Toxins, Care, Regulations, 2019
    • 周育正 Chou Yu-Cheng, 智慧之光與壁毯之紅 Wisdom Light & Tapestry Red, 2023
      周育正 Chou Yu-Cheng, 智慧之光與壁毯之紅 Wisdom Light & Tapestry Red, 2023
  • 翻一個模,重塑你的時間——在創作了一系列以校準、計數為基礎的作品中,何采柔的雕塑《Momentum》(2023)翻模出數件深色單寧長褲,展示了可能的站立或坐下、直立又下蹲——它們通過來回的起身動作被連續定格為瞬間。半弧形的動態恰似時鐘上的四個時段、某個時刻的區間,時間重新被身體慣有的基本動作再現,一個日常生活再平凡不過的起身Sit-to-Stand,從數千年來的計時法及翻模技術象徵著生理力學的記憶。關於藝術家是如何探索細微事物的感知邊界,期間她究竟看到什麼,也許可以回到總是倏忽即逝、日復一日的無謂瑣碎。

     

    日月更替,斗轉星移之間,窗景、遺址被表現得如此含蓄,以至於能引發這樣的假設:在邱承宏近年來的雕塑,從物件的材料構成與似重若輕的量體,都在試圖雕刻被掩蓋、荒廢、剎那、忽明忽滅、角落邊邊的世界。就像埋藏於都市地底下的長河緩緩流淌,移除其上的水泥與柏油是為了使河流重現——來自現代水流工程治理術的「Daylighting」,成為浮雕系列《採光》(2021-2024)的借代,將水泥與礦物、補土形成的板塊,陰刻出植物和光跡剪影的柔軟質地。這些灰白氤氳使窗外植物與光景重現於石板上,在目光所及之處投向了五座雕塑風景。

    • 何采柔 Joyce Ho, Momentum, 2023
      何采柔 Joyce Ho, Momentum, 2023
    •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23 Daylighting No. 23, 2021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23 Daylighting No. 23, 2021
    •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45 Daylighting No. 45, 2023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45 Daylighting No. 45, 2023
    •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49 , 2023
      邱承宏 Chiu Chen Hung, 採光 No. 49 , 2023
  • 當破曉時分至夜幕降臨——礦物、木頭、水泥、金屬、紙漿、壓克力顏料、玻璃纖維、鍍鋁鋅板將成為材料,在這裡,展覽如同一天的過程,庭院不再只是物理空間,而是能被測量和重塑的感知場域:身體與作品將在開放和閉合中搖擺;聽見步履跨足牆與牆、光及光的間距;在幽暗角落與門道之間緩緩展開那幾座又幾座的庭院。

  • 彌載映, 1960年出生於泰國清邁,現居、工作於泰國清邁

    彌載映

    1960年出生於泰國清邁,現居、工作於泰國清邁

    1983年至1986年間就讀於泰國藝術大學,1988年至1992年間就讀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1992年返回泰國之後,號召藝術家並集合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簡稱CMSI)。


    顛覆繪畫的傳統框架,彌載映以嚴謹而重複的方式,透過自身創作實踐混合、塗抹、覆蓋與蝕去色料的勞動循環,藉此展現創作媒材多元豐富的歷程與可能性。他在位於清邁的室外工作室創作繪畫作品,沉浸在太陽與月亮更替的振動光譜中,讓夜幕的插曲沉潛於白熾螢光之下。色彩斑斕、層層堆疊的作品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情緒起伏與視覺樣貌,從晦暗的無形斑塊、柔和的俐落條紋到霓虹的四散斑點等,形式多元。

    彌載映習慣獨自在工作室創作,這樣的繪畫實踐源自於伴隨著相關意念而來的感知能力。1980年代末期,自柏林與維也納闖出名號的他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藝術語彙,以不同觀點挑戰當時的正統繪畫,以及連帶的藝術市場與展覽框架。他的繪畫不經框裱、通常是雙面、可供觸摸的畫作,展陳地點可能在公共空間,也可能在藝廊。

     

    彌載映的繪畫形式蘊含著對於美學、社會與政治歷史脈絡的反思,包含所謂的「西方」與「東方」傳統繪畫的二元切分、神聖/世俗色彩之間的曖昧渾沌、泰國政治環境的變遷,以及自身所處的地區面對國家、空間、自身作品主體性與公眾性的反思。

     

    閱讀更多

     
  • 周育正, 1976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創作於台灣台北

    周育正

    1976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創作於台灣台北

    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文憑後研究學程。他透過多元媒介,包括裝置、出版、表演與繪畫,處理社會與美學的相互關係,塑造出一套簡潔但精心策劃的知識與美學技巧,最終展現藝術、物體和空間的特性。

     

    閱讀更多

     
  • 何采柔, 1983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北

    何采柔

    1983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北

    台灣跨領域藝術家,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何采柔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而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直接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閱讀更多

     
  • 邱承宏, 1983年生於台灣花蓮,現居、工作於台灣花蓮

    邱承宏

    1983年生於台灣花蓮,現居、工作於台灣花蓮

    邱承宏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