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傳興個展

9 November 2024 - 18 January 2025 TKG+
  • 介紹
    展期
    09 NOVEMBER 2024 - 18 JANUARY 2025
     
    開幕
    09 NOVEMBER (SAT.)   4:30 p.m.
     
    地點
     

     

    陳傳興,一位長年埋首於鏡頭後的影像紀錄者,即便於國內外已頗負盛名,在近年卻鮮少於公眾露面。這絕非歸因於藝術家的消沈或疲沓,反而正是其竭力於追求作品至善之境界,而忽略了外界那些五光十色。從過去2019年「螢與日」、2020年「借光」,到如今的「色」,始終堅持的是傳統暗房工藝的顯影作品。每一次的發表,陳傳興皆展現出他那對於成果近乎偏執的要求,而每一件作品,彷彿是和著靈魂,凝住時間,讓那些情緒與生命,在這些靜默的畫面中延綿展開。

  • 十九世紀中晚期,彩色相片從人類歷史舞台登場,於是體現了人類於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進程。其不只關聯了人文、歷史等社會科學中,訊息的寫實記載和有效傳播,更顯著改變、進而催化了人類社會中的商業活動。彩色相片代表著一場工業技術革命,更是一場關於文化的社會變革;經過百年發展,直至廿世紀,紀錄這個世界的溢彩流光愈發成熟,然而,關於影像中客觀地「再現」自然,似乎並未因此清晰而順遂,真實產生了扭曲,甚或漸行漸遠。 陳傳興,一位長年埋首於鏡頭後的影像紀錄者,即便於國內外已頗負盛名,在近年卻鮮少於公眾露面。這絕非歸因於藝術家的消沈或疲沓,反而正是其竭力於追求作品至善之境界,而忽略了外界那些五光十色。從過去2019年「螢與日」、2020年「借光」,到如今的「色」,始終堅持的是傳統暗房工藝的顯影作品。每一次的發表,陳傳興皆展現出他那對於成果近乎偏執的要求,而每一件作品,彷彿是和著靈魂,凝住時間,讓那些情緒與生命,在這些靜默的畫面中延綿展開。
    © 陳傳興工作室

    十九世紀中晚期,彩色相片從人類歷史舞台登場,於是體現了人類於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進程。其不只關聯了人文、歷史等社會科學中,訊息的寫實記載和有效傳播,更顯著改變、進而催化了人類社會中的商業活動。彩色相片代表著一場工業技術革命,更是一場關於文化的社會變革;經過百年發展,直至廿世紀,紀錄這個世界的溢彩流光愈發成熟,然而,關於影像中客觀地「再現」自然,似乎並未因此清晰而順遂,真實產生了扭曲,甚或漸行漸遠。

     

    陳傳興,一位長年埋首於鏡頭後的影像紀錄者,即便於國內外已頗負盛名,在近年卻鮮少於公眾露面。這絕非歸因於藝術家的消沈或疲沓,反而正是其竭力於追求作品至善之境界,而忽略了外界那些五光十色。從過去2019年「螢與日」、2020年「借光」,到如今的「色」,始終堅持的是傳統暗房工藝的顯影作品。每一次的發表,陳傳興皆展現出他那對於成果近乎偏執的要求,而每一件作品,彷彿是和著靈魂,凝住時間,讓那些情緒與生命,在這些靜默的畫面中延綿展開。

    •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樹影牆(巴黎) Tree Shadows on the Wall (Paris), 1980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樹影牆(巴黎) Tree Shadows on the Wall (Paris), 1980
      View more details
    •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雨夜(巴黎) A Rainy Night (Paris), 1980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雨夜(巴黎) A Rainy Night (Paris), 1980
      View more details
    •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羅浮宮遊客(巴黎) Tourists in Louvre (Paris) , 1977
      陳傳興Tsun-Shing Cheng, 羅浮宮遊客(巴黎) Tourists in Louvre (Paris) , 1977
      View more details
  • 1976年,陳傳興前往法國,接受哲學與攝影深造之時,當值廿世紀七〇年代當代攝影嘗試以色彩取代黑白命題的過渡時期,也正是這個時候,陳傳興以手中相機,留下上千張於南法,於巴黎,以及歐亞各處之彩色攝影作品。然陳傳興卻從未將這批攝影公開展示,亦或發表,更無意乘當時輸出技術蓬勃發展之機,作快速且有規模的沖印。直至2021年,這批封存超過四十年的彩色正片,才由陳傳興偕其合作夥伴徐裕翔先生,精選其中的七十件,利用傳統銀鹽工藝技法,花費近三年的時間將其重現;並於2023年,在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Jimei x Arles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中,展出其中的四十六件。此次於TKG+睽違四年之個展「色」,則是藝術家首次以全系列七十件作品,所呈現的一次完整展出。

     

    儘管如此,然提及利用傳統技法「復活」這些當年之作,看似輕描淡寫,過程卻花費了陳傳興和徐裕翔無數的時間及人力成本,更遑論經費、器材的消耗與數以萬計的錯誤校正。在過去使用之技術和相紙皆幾近失傳的狀況下,七十件作品的製作,僅初步之翻拍作業即已耗去年逾的時間,而展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建構在無數次的器材改造、曝光時數計算,以及鏡頭反覆校正下之心血結晶。尤其當利用傳統暗房工藝沖洗時,唯有沖片完成後,才能得知成敗,倘若出現絲毫偏差,就必須全部重來的情況下,更能明白體現這項工程的浩大與每件作品的難能可貴。

     

    在技術的背後,展現的是陳傳興對光的細膩掌握,以及對於「色」的執拗追求。儘管色彩與光學早已是人類累積數百年的物理定論,不過誠如陳傳興於自述中,藉心經名句「色即是空」所示,言志之餘,也帶出色彩的虛幻性與主觀性:當物件表面反射的光線進入你我眼簾的時候,顏色即失去客觀言傳之可能。同時,這也連結到藝術家執著於傳統銀鹽工藝沖洗的堅持:當那宛若修羅場般之沖洗過程,經過無數次的曝光實驗和參數校正後,最後得出之最終成品,固然是呈現藝術家當年在法國親眼所見,並按下快門的轉瞬間;然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藝術家主觀對於色彩和美學的視點和企求?

     

    過往在法國求學時期的哲學思辨訓練,也讓陳傳興的創作中,不單單是對於作品形式上的講究,而是透過更深層地影像本質,去刻劃關於人性,關於精神的視野。他的攝影從未有多餘的構圖和後製,而是敦厚樸實的觀察和拍攝。紀錄的不僅是視窗內的被攝物,更多的是光的時間,周圍的空氣,甚或那記憶中濃郁的顏色。

     

    也正因為陳傳興如此對於真實的眷戀和渴求,於是我們有了光,於是我們有了色。

  • 作品
  • 陳傳興, 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創作於台灣台北。
    劉立宏攝影。
     

    陳傳興

    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創作於台灣台北。

    1985年獲得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1998年創立行人文化實驗室,曾任教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戲劇系、擔任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並於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陳傳興長期耕耘美學、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是攝影家、藝術評論學者、作家與電影創作者。

     

    1992年,陳傳興以《憂鬱文件》的系列書寫為台灣的藝術界劃出了一條美學思考的道路,其創作在書寫、影像中照料著時代的美學、價值觀與世界觀。攝影,對陳傳興而言是一項生命的活動,當數位影像如洪流般地以訊號與陣列儲存的方式擬仿影像的生成機制時,陳傳興透過銀鹽工藝提醒著光成像的物質性不可逆,作為攝影美學最為核心的實踐。

     

    重要個展包括:「色」(TKG+,台北,台灣,2024);「借光:陳傳興攝影展」(TKG+,台北,台灣,2020);「螢與日」(龍美術館,上海,中國,2019);「未有燭而後至」(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中國,2015)。曾參與聯展: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集美藝術館,廈門,中國,2023);「回望 — 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清里攝影美術館,山梨縣,日本,2018);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