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黑潛行: 袁廣鳴個展

15 February - 17 May 2025 TKG+
  • 介紹
    展期
    2025.02.15-05.17
     
    開幕
    2025.02.15(六)   4:30 p.m.
     
    地點
     

     

    2025年袁廣鳴個展「向黑潛行」,以三件來自不同起點的新作《日常戰爭》、《呼吸的黑洞》和《扁平世界》,在以「黑」為相互連結的概念下貫穿整個旅程,並提問——在黑暗不明的狀態中試圖尋找一絲方向,是對未知的探索而向前?還是不可抗拒的向黑踽踽前行?

     
  • 在2018年的兩件作品《向光》與《向黑》中,袁廣鳴運用影像的語言解構了觀看的本質。在《向光》中,核爆強光的暴力衝擊讓觀看失效;而在《向黑》中,光的缺席讓觀看轉向了其他的感知方式。這種觀看的終結並非意味著感官的終止,而是重置,透過打破慣習以來依賴光的視覺壟斷,轉向更為綜合且內在的體驗。《向黑潛行》便是這一過程的延續,在光是科技與權力帶來的感官剝奪這一象徵語境下,黑作為光的反思,敘述著一種感知經驗重構的途徑,結合黑本身對於恐懼、脆弱、未知的呼應,創造一種縱然被黑暗包裹,個體仍向著希望堅毅潛行的意象。

  • 展覽從《日常戰爭》的影像敘事展開。這件單頻道錄像作品描繪了一個中產階級男性的單身套房,在這樣一個表面秩序井然的日常場景中,無形的力量悄然降臨,牆壁破裂,家具傾覆,房間轉瞬間化為廢墟。片刻之後,一切重回初始狀態,彷彿災難從未發生。作品循環的敘事結構巧妙模糊了日常與災難、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示出戰爭並非遠離的真實,而是日常生活中無聲的裂縫,逐步侵蝕我們的感知與存在。光線閃爍與空間崩解的交替畫面,營造出一種荒謬卻真實的緊張感,讓觀者感知到日常表層的平靜,或許只是危機的隱秘前奏。
    日常戰爭|2024|單頻道錄像|10’33''

    展覽從《日常戰爭》的影像敘事展開。這件單頻道錄像作品描繪了一個中產階級男性的單身套房,在這樣一個表面秩序井然的日常場景中,無形的力量悄然降臨,牆壁破裂,家具傾覆,房間轉瞬間化為廢墟。片刻之後,一切重回初始狀態,彷彿災難從未發生。作品循環的敘事結構巧妙模糊了日常與災難、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示出戰爭並非遠離的真實,而是日常生活中無聲的裂縫,逐步侵蝕我們的感知與存在。光線閃爍與空間崩解的交替畫面,營造出一種荒謬卻真實的緊張感,讓觀者感知到日常表層的平靜,或許只是危機的隱秘前奏。

  • 《呼吸的黑洞》延續並深化了袁廣鳴1995年《呼吸的黑光》的概念,將「黑光」這一物理上不可能存在的意象具象化為一個律動場域。鋁板與夜光粉構成作品的核心,隨著機械驅動,鋁板緩慢移動,牆面上的光暈隨之擴張與收縮,宛如黑洞般「呼吸」。黑光在此成為象徵語言,既暗示光的缺席,又蘊含能量的積聚與釋放,挑戰觀者對黑暗的固有認知。這片律動的黑暗,不僅呼應黑洞吞噬一切的物理意象,更展現黑暗作為生成與生命力場域的雙重屬性。觀者在光與黑的交界處,視覺邊界被模糊,身體感知重新啟動,得以探索存有的根基。黑暗不再僅是虛無或恐懼的象徵,而是一個充滿力量與希望的隱秘場所,為展覽提供了感知與思想層面的橋樑與深化。
    呼吸的黑洞|1995-2024|光動力裝置 (夜光粉.紫外線光.電控軌道系統)|尺寸依場域而定

    《呼吸的黑洞》延續並深化了袁廣鳴1995年《呼吸的黑光》的概念,將「黑光」這一物理上不可能存在的意象具象化為一個律動場域。鋁板與夜光粉構成作品的核心,隨著機械驅動,鋁板緩慢移動,牆面上的光暈隨之擴張與收縮,宛如黑洞般「呼吸」。黑光在此成為象徵語言,既暗示光的缺席,又蘊含能量的積聚與釋放,挑戰觀者對黑暗的固有認知。這片律動的黑暗,不僅呼應黑洞吞噬一切的物理意象,更展現黑暗作為生成與生命力場域的雙重屬性。觀者在光與黑的交界處,視覺邊界被模糊,身體感知重新啟動,得以探索存有的根基。黑暗不再僅是虛無或恐懼的象徵,而是一個充滿力量與希望的隱秘場所,為展覽提供了感知與思想層面的橋樑與深化。

  • 《扁平世界》則擴展至全球化語境,揭示現代觀看方式的壓縮與疏離。影片以Google街景資料庫為基礎,透過固定的線性透視與穩定運動,將100個國家305街景串聯為無止境的數位旅程。快速切換的風景如流動的地圖,展現了無縫連接的冷峻美學,同時也消解了地理的深度與身體的在場感。地圖從地方記憶與傳說的載體,變為技術與權力的象徵;觀看則退化為點對點的跳躍,空間的厚度與情感隨之消失。影片的循環結構隱喻全球化秩序的幻象,連續的街景成為現代技術體系的象徵,揭示人類漂浮與失根的矛盾處境。袁廣鳴將這種「扁平世界」推至極致,讓觀者在冷靜而壓迫的影像中直面技術操控的矛盾與迷霧。
    扁平世界|2024|單頻道錄像|10’00''

    《扁平世界》則擴展至全球化語境,揭示現代觀看方式的壓縮與疏離。影片以Google街景資料庫為基礎,透過固定的線性透視與穩定運動,將100個國家305街景串聯為無止境的數位旅程。快速切換的風景如流動的地圖,展現了無縫連接的冷峻美學,同時也消解了地理的深度與身體的在場感。地圖從地方記憶與傳說的載體,變為技術與權力的象徵;觀看則退化為點對點的跳躍,空間的厚度與情感隨之消失。影片的循環結構隱喻全球化秩序的幻象,連續的街景成為現代技術體系的象徵,揭示人類漂浮與失根的矛盾處境。袁廣鳴將這種「扁平世界」推至極致,讓觀者在冷靜而壓迫的影像中直面技術操控的矛盾與迷霧。

  • 三件作品構築了一條遞進的思想軌跡,從日常的潰散到感知的挑戰,再到全球化的觀看壓縮,黑暗作為核心意象貫穿其中。在《日常戰爭》中,黑暗象徵日常空間中的危機與裂縫;在《呼吸的黑洞》中,它轉化為孕育希望與生命的原初場域;而在《扁平世界》中,黑暗隱匿於全球化技術體系的深處,象徵疏離與漂浮的矛盾狀態。袁廣鳴的「向黑潛行」,不僅展現了黑暗的多重隱喻,更以影像與裝置的形式,對當代生存狀態進行了一場徹底而深刻的反思。 

     

    袁廣鳴透過精確而鋒利的影像語言,回應著我們目前的所在,似乎都不是一個堅固不摧的概念;不斷向前似乎是人類的一個宿命,但前方是為何物?將是一片的漆黑,還是希望的所在?

  • 袁廣鳴, 1965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灣台北。
    © TEDxTaipei

    袁廣鳴

    1965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灣台北。

    袁廣鳴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1984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1997年畢業於德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獲得媒體藝術碩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

     

    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感知及意識有著極具詩意的深入展現。1988年在校期間即以錄像雕塑作品《離位》獲得第13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的佳作;1992年的錄像裝置作品《盤中魚》展出後,隨即獲得台灣藝術圈高度肯定並獲得台北縣美展首獎;1998年的互動裝置《難眠的理由》則榮獲第一屆「數位藝術紀」的評審特別獎;2002年「人間失格」系列作品更奠定了在台灣當代媒體藝術界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2007年《逝去中的風景》三頻道錄像裝置,開始以個人的「居家日常」及「廢墟」開創出一種迷人的劇場式日常。2011年個展「在記憶之前」,持續對於「家」的探討,並擴及到「廢墟及自然」的領域,更以多元形式呈現以「時間與記憶」、「身體與感知」為主題的大型系列創作。2014年個展「不舒適的明日」由「家」的議題延伸至當今在全球化底下的在地生存處境的探問,思辨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此展並榮獲第13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展覽入選獎」。在2018年個展「明日樂園」中,直指未來的家已不再是穩固的概念,作品環繞著「戰爭的日常化」與「日常的戰爭」為主軸,呈現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此展並於2018年受邀於英國海沃德美術館展出。

     

    袁廣鳴受邀參與大型國際展覽不勝枚數,其中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義大利,2024)、Videoex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蘇黎世,瑞士,2023)、「暴風之眼」(獨特之所當代藝術中心,南特,法國,2022)、森美術館線上展(2021)、澳亞藝術節(2021)、短波電影節(2020)、愛知三年展(2019)、第一屆曼谷藝術雙年展(2018)、法國里昂雙年展(2015)、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新加坡雙年展(2008)、英國利物浦雙年展(2004)、紐西蘭奧克蘭三年展(2004)、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3)、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的「010101:藝術於科技時代」(2001)、日本ICC1997媒體藝術雙年展(1997)、台北雙年展(2002、1998、1996)等。

     

    袁廣鳴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台北獎、台北縣美展、公共藝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美國亞洲協會美術獎評審等。作品受多所國內外美術館典藏,包括香港M+博物館、日本森美術館、日本NTT ICC媒體藝術中心、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銀行、忠泰美術館等。

     

    閱讀更多

     
  •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