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模特兒: 耿畫廊 & TKG+群展
-
介紹
模特兒作為藝術創作中的靈感來源和手段,多半可追溯自古希臘時代。古希臘藝術作品對於人體描繪之講究,以及形象的重現,也許是根於當時戮力追求人體的完美平衡,或是自身存在和真理的探索;而隨著時間推移,在接下來的藝術史進程中,藝術家筆下的模特兒,無論是涉及神話、宗教的赤裸女性題材,或是神格化的英雄寓言塑造,皆是藉由關於性慾、健美等視覺偏好邏輯底下,來滿足閱聽者的感官,進而達到某種特定宣傳。
-
其中,模特兒被視為藝術創作之對象,在作者或觀者的「凝視」下,作為一種被物化之存在。而如此的上下位階也引發了權力關係的思考:被視者既代表著作品的美學價值,也反映出社會中關於性別、階級等議題。透過凝視過程,隱喻自然本體的被凝視者,被物化的被動者,等待著被賦予意義。
-
-
然而,隨著當代藝術的演變,模特兒在藝術創作中之參與,在社會、性別、或身份認同等人文與歷史交織下,也成為了創作者表達政治、社會意識或情感的載體,這不僅是對人體的視覺呈現,也是一種對當下現實的反映和批判;更甚者,就「模特兒」的思考維度,也逐漸從「人」的設定限制中,進而跳脫、擴展至選擇「事」、「物」,甚或以「文化語彙」來作為模特兒這樣一個投射角色。
2025年初春,耿畫廊聯展「畫家的模特兒」,即由此出發,集結耿畫廊藝術家王攀元、王懷慶、朱沅芷、朱禮銀、林鉅、吳大羽、洪少瑛、常玉,以及張宏圖、黃榮禧和彭薇等當代巨擘;並連袂TKG+,邀請其藝術家邱承宏、何采柔、侯怡亭、陳傳興及蘇育賢共襄盛舉。藉由此十六位藝術家之視角,呈現出畫家的模特兒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每位參與的藝術家,以其獨有的媒材與手法,詮釋了「模特兒」在藝術創作中的多重身份。從傳統的油畫、水墨,到當代的攝影、甚至複合媒材作品,「畫家的模特兒」涵蓋了1926年至2024年之間,台灣與中國創作者,轉譯符碼和意象之過程,也期望經由兩個品牌之間視角之轉變,以及分別代理的藝術家作品中,體現耿畫廊與TKG+在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的此刻,橫跨超過一世紀的典藏精選。
-
-
此外,「畫家的模特兒」聯展另一大亮點,則是展覽中展出多幅多年未曾公開的大師珍貴畫作,其中包含常玉、朱沅芷、以及吳大羽等過去難得少見之作品,也在這次聯展中亮相,以饕閱聽大眾。這些珍貴畫作,來自於藝術家某個時期的創作階段,除了生動呈現創作者當年身邊的人物情境之外,我們也能深刻感受其逐步發展個人創作語言之細節與過程。
-
-
畫家之於模特兒,模特兒之於畫家,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單向的輸出和接受,而往往是經由創作的過程中,逐漸昇華為彼此的解讀和對話。「畫家的模特兒」中,無論媒材亦或形式,都在某種程度上記錄了這段關係,也期望經由展覽,邀請觀者,或是參與,或是見證,在凝視中,成就台灣當代藝術之光景。
-
-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