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牛俊強個展: 馮馨 策展
2012 年北美館的個展「cover」我邀請參與者在展覽現場覆蓋自己的記憶,並於展覽結束後取回,在這過程中藝術家與對象彼此揭示自己的生命故事。 2014 年個展我以自身文本、肉體與物質的轉換,討論何謂「消失」。 2015 年我闡述了「恐懼」與「慾望」。這恐懼關於失明、關係的阻隔,光賦予萬物形體而產生視覺的慾望,這兩者帶來完整與斷裂的感受。
每一次的創作,我並非僅從自身揭露故事,而是置身在創作其中觀察、選擇與消化,自己在這段時間中與外界的位置。過去三年因恐懼我開始更開放的接觸和思考信仰—它應該引導人們向內找到自己的神性與良知,進而理解影子與光的共存。
「十八世紀中葉的巴黎,迪德羅( Diderot )領導著一整群的學者撰寫《百科全書》這部集體鉅著。首先盲人實際上是正面地被當作「不同的他者」,乃是一種屬於盲人自身的宇宙秩序和邏輯,並可以將其和我們原以為不証自明的秩序和邏輯相對照。迪德羅在此持著感官和認識有重要關聯的立場,而且因為人的感官是多元的,因而認識及基於認識所建立的理念也應是多元的。」[1]
「盲」在我作品中的定義也漸漸改變。「盲」不是看不見,而是本來以視覺形式而存在的事物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對我來說神的存在也是如此。
過去這一段時間,我從「神是什麼?」「神的外貌?」「祂臨在的感受」出發,創作一系列作品,並且用影像記錄下來。但這些作品並不會在展場出現,展覽現場彷彿什麼都未發生,「空」與「無」、「白」與「有」、「存在」與「永恆」,我想藉此看見藝術經驗中的無形共感與信仰中抽象經驗的交集,也想討論視覺存在的矛盾。
藝術作品中的靈光究竟何以感知,在藝術如此仰賴視覺的狀態下,當我們剔除視覺,我們是否還保有觀看的能力?而所看為何?亞里斯多德曾言:「在一切感知中,視覺最能使我們認識事物,並揭示出各種各樣的區別」,而我們亦透過觀看確立自身的存在,意識到自身與他者,並進而成為認識這萬千世界的基點。
一直以來,牛俊強的創作並非僅從自身揭露故事,而是將其置身在創作中觀察、選擇與消化藝術家自身在這段時間中與外界的位置。本次「 2018 牛俊強個展」,延伸 2015 年牛俊強個展中所觸及的「恐懼」與「慾望」,並將自身三年間的經歷轉化,逐漸了悟「恐懼」本身並非它者,而是因為心的不定和習性,使得我們不斷找尋對象來投射,牛俊強以更開放的態度思考信仰如何引導人們向內找到自己的神性與良知,進而理解光與影的共存。 2015 年個展中所討論「盲」的狀態,隨著三年來的體悟,對於藝術家也隨之有意義上的轉變,「盲」不是看不見,而是本來以視覺形式存在的事物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如同本次個展中牛俊強所討論之「神的存在」。
本次個展中,牛俊強從「神是什麼?」、「神的外貌?」、「祂臨在的感受」出發,以影像創作一系列作品,「空」與「無」、「白」與「有」、「存在」與「永恆」等相對又相映的狀態同時並存於展覽中,牛俊強擅以透過影像敘事呈現難以名狀的抽象感知體驗,藉由隱喻的方式引導觀者逐步進入精心安排的空間中,難以言語闡述的象徵與關係透過空間中殘存或暗示的痕跡,成為觀者得以穿越意識潛入自身內在空間的入口,在此牛俊強所創造的影像,已從可視的影像位移至僅能想像的影像,整個過程如同榮格所提及的「個體化歷程」,一方面藉由影像敘事使觀者處於明瞭一切展覽發展走向的狀態,一方面又觀照觀者在這些痕跡下所感受的無意識心靈,並有意識地整合這兩層面,使展覽從內容跨至空間成一個能相互流通的整體。藝術經驗中的無形共感與信仰中的抽象經驗是否有交集的可能,是牛俊強這次創作,也是展覽所欲探究的核心。
牛俊強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當代藝術創作與教學。目前工作於台北,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牛俊強作品擅長闡述「存在的本質」。他以「關係」出發,這樣的關係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個人至群體的生命意識。他企圖超越歷史的向度,以不同形式的創作做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英國 Osmosis 錄像藝術節、美國 Pixilerations 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藝術節、西班牙 Aguilar 影展、法國 Tours 亞洲影展、法國 ARTchSO 錄像藝術、日本東京 Interdisciplinary 藝術節、韓國光州 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 35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