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91 平方米: 吳其育 個展
一個展覽空間可以容納多少的時間?而時間裡的敘事又是如何因為速度的改變,致使認知產生差距?
動態影像的敘事軸線,因其媒介性質使得觀眾必須得付出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作品的內部敘事空間,它可能是一種想像、一段歷史、又或是一個世界。而「時間感」在作品的內在感性空間、與承載其影像身體的實體空間裡,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正是以時間的認知為基礎,透過空間的實體,將影像時間視覺化的過程。而延著影像文本的所開展出的敘事,吳其育的影像創作往往以人的記憶去反映政治共同體中的想像與世界,依此創造出使多重時間得以共存的場域,並對應於其世界觀的影像敘事。
「時間 91 平方米」是由三個系列作品分別依動態影像的「時間」、「空間」、「速度感」所構成的敘事閱讀。當我們漫步於博物館的古籍收藏室中,歷史從架上被擺置的第一本書到最後一本的距離,其實就像個被濃縮、編寫成紙本的物件般,短短的距離或許已經經歷了百年的時間,書架上的書在不同年代的組合下成為了一個實體的時間軸。在《一個下午的四個世紀》這件作品裡,吳其育將影像的時間軸轉換成實體的文件,於長桌上擺放了書籍、照片、化石等元素,劃出一條自由往返的敘事軸線,以及無法被實現在動態影像中的「時間」;於此前提下,吳其育影像作品的內在空間往往是透過現實文本與對歷史的反省所交織成的隱喻和想像,《折射》這件作品,是來自「蘭嶼」的耆老對島嶼起源的詮釋,而這從這個島嶼到另一個島嶼「台灣」,其兩者作為政治共同體,但隔著一片海洋的空間所形成的相互觀看,確衍生出一種作為外人的眼光來看待彼此,這種認知的差異,正是「空間」與在地歷史的斷裂與不確定;然而,在時間扭曲、空間斷裂的狀態下,快速移動所產生的速度感是否能串起這些破碎的片段,並以相同的介質重新聯結起一種共同的想像?又或者,那其實是進入到不同現實的共同路徑?於此,吳其育藉由《高速落海》這件以 1996 年台海危機事件為背景,在當時家家戶戶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那短暫劃破黑夜的火光墜入海底的影像,進一步思考那挾帶著速度五馬赫、具有改變島嶼命運的飛彈,是如何因為影像的「速度感」而導致空間急遽緊縮,進而打破歷史僵局創造出一個超現實的想像。
吳其育
長期關注現代化社會中各種關於歷史與政治、個人與集體間的聯結,其創作主要以動態影像為主,透過口述歷史與傳說的紀錄進行文本的再製,在逝去的記憶中尋找當代敘事的語言型態,同時也進行裝置、影像裝置與表演等不同類型的合作計畫,以此連結後現代下歷史紋理與生活場域斷裂的人類文明。吳其育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曾於 2014-15 年間進駐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皇家藝術村、首爾藝術空間-衿川、 BAAN NOORG ,泰國叻丕府。並參與展覽發表: 2016 台北雙年展、第二屆 CAFAM 未來展,北京, FEST 新導演 / 新電影節於埃斯平霍,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