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繡場: 侯怡亭 個展
「當我構思著展覽要如何發展的時候,腦中總浮現在展覽前夕仍不停趕工的景象—我與數十名代工員於工作室中,以手工刺繡新的圖像覆蓋在影像作品之上,彷彿置身於加工廠裡趕製作品。」
攝影與刺繡的結合一直以來是侯怡亭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方式,自 2003 年《台北變裝秀》開始至 2009 年《剝皮寮變裝秀》,再到近年來的《複體》與《凝視》系列,其刺繡圖像與攝影影像疊合於同一平面所創造的視覺觸感,擴充了現實經驗外對影像的思考。而這藉由異質性媒材的相遇所牽引出的視覺觀看之道,不僅突顯了日常生活中對影像的識別方式,同一時間更引領觀者步入影像內容進行經驗上的重整。然而,在本次個展中,侯怡亭延續了對藝術生產系統的提問,即「生產過程中,身體位置在政治經濟條件的轉換下,能揭示出多少系統的祕密?」
個展名稱「代工繡場」多少透露出為了揭密而劃定的邊界與條件。自「代工」出發,台灣在經濟起飛時期不論是常見的家庭代工、傳統產業代工、甚至到了科技產業時代仍舊是代工性質,依靠著人力與微薄的毛利率,維持著生存之限度;而「繡場」,則以其諧音連結至秀場概念,刻意將失落的常民文化置入當代藝術場域,透過身體於現場「繡」的動作,演繹並建構出代工現場的可見與不可見處。
展覽期間,侯怡亭邀請了多位參與者(代工者),共同於展覽現場製作其作品。其中,藝術家與參與者,皆穿著相同的制服、做著相同的動作、負責各自區域裡的作品,朝向一個畫廊展覽的「完成」前進,直至展期結束。藝術的生產向來難以量化或具體地被辨識,當代藝術的代工亦無法脫離資本與命名權力的拉扯,而其所懸置之處,便是「代工繡場」所欲展現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