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京都藝術博覽會

地點|國立京都國際會館(606-0001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岩倉大鷺町422)

展位|C12

參展藝術家|李禹煥、森萬里子、袁廣鳴、蔡佳葳、和田禮治郎、鄺鎮禧

開放時間|

▋貴賓預覽 ▋

11.17(四)12:30 – 23:00

11.18(五)11:00 - 12:00

11.19(六)11:00 - 12:00

11.20(日)11:00 – 12:00

 

▋公眾日 ▋

11.18(五)12:00 - 19:00

11.19(六)12:00 - 19:00

11.20(日)12:00 – 17:00

 

TKG+今年首度受邀參加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在富有歷史人文與現代化並存的京都,呈現了日本在地畫廊與國際畫廊,不同文化底蘊開展出的豐富藝術能量。每個展位都由日本畫廊邀請一間國際畫廊共同策劃,強調跨國合作的精神。博覽會的展位設計,以在空間中隨機排列的方式出現,創造觀者與作品不期而遇的獨特觀展體驗。

 

澡堂畫廊與TKG+共同呈獻六位藝術家,透過對精神性的沉思與扣問,探究哲學及感知的解放。

 

李禹煥《隨風’91》(1991)揮灑寬厚的書法筆觸,在吐納控制之間,流露一種振感,牽引觀者對周遭環境的意識。對他來說,「風」象徵對他者全然透徹的接納,最終擴增自我對世界的感知。

 

森萬里子的雕塑作品《Spirifer》(2017–2018)代表無形的靈魂之火。從人類學角度檢視原始神祕學信仰,森萬里子的創作探索生、死、現實、科技融匯所帶來的普世提問。她的NFT作品也於本次博覽會展出。

 

在袁廣鳴的《明日樂園》(2018),象徵烏托邦的遊樂園毫無預警之下瞬間灰飛煙滅,鏡頭前一切以慢動作發生。戰事成為日常的今天,這件作品以批判的角度探究現代生活中的時空概念。

 

蔡佳葳《自虛空中迴旋而來》(2019)水彩系列創作描繪不同形態的螺旋,以圓形動態的方式謄寫《心經》,連續重複的經文逐漸向外擴散,最終消弭於無形虛空。援引伊斯蘭教蘇菲派神祕主義詩人魯米的詩作,此系列體現生命循環的真諦。

 

和田禮治郎的《VANITAS-BR250-4》(2017)令人聯想起生命的無常與死亡的必然,在黃銅板表面運用水果的運動與腐爛,造成有機的侵蝕肌理與銅綠痕跡。

 

鄺鎮禧乍看之下予人錯覺的紙上創作,表現了感知的不確定性,以及「觀看」這個動作中帶有意識的觀察之必要,如同作品《高度透明IV》(2019),從遠處看,彷彿一層裱在畫框之中的透明薄膜。

November 12, 2022
/ 1